人物简介曾世杰(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来自四川凉山州.2010年3月30日晚9:10左右在江安校区明远湖边制造凶杀案,造成一死二伤当即被校园保卫巡逻人员和警方将其制服.
案情介绍

2010年3月30日晚,四川大学突发一起刑事案件。晚9:20左右,四川大学保卫处接到保卫巡逻人员和学生的报告,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曾世杰(男)当晚9:10左右在江安校区明远湖边,将艺术学院国画系2008级本科生彭某(女)杀死,将艺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2007级本科生张某(男 见义勇为)和轻纺与食品学院轻化工专业2008级本科生唐某(男)砍伤,当即被校园保卫巡逻人员和学生发现,共同将曾世杰制服,并立即报警。具体案情学校配合公安机关正在侦查之中。
1、 表述事实,发生校园内的突发刑事案件
2、 公安机关正在侦破中,案件事由等待公安机关的侦破结论
3、 学校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伤者脱离生命危险,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正常
4、 学校对次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预案
校方应对闻警后,川大领导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校长谢和平院士、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副校长安小予、校长助理张林以及学校两办、学工部、保卫处负责人,成都市公安局、双流县政法委、公安局分管领导以及学校各学院学生政工干部第一时间相继赶到现场,对案件进行调查处理,确保学校稳定。当晚11:00,校长谢和平院士、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召开了相关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全体学生政工干部参加的稳定紧急工作会,就事件处理特别是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谢和平校长对做好应急处理和维护学校全面稳定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学校全力配合公安机关查清案情,依法处理;同时竭尽全力救治受伤的学生。
分析评论案件发生后,川大没有“继承以前的光荣传统”,用“维护高校稳定”的理由,对这一事件按照国内惯例进行屏蔽,而是第一时间向媒体给出了新闻通稿。不过曾世杰到底出于何种动机,至今仍然无人出面说明。川大的安保虽然受到了学生们的批评,但对于信息的安保工作却把握有度。所以我们知道了事件,却不知道事件的真相。
不过,网络却给我们透露了一丝蛛丝马迹,在没法获知真相的同时,所谓的“真相”就铺天盖地,产生了“感情受挫说”“随意杀人说”两个版本。所以,我们只能暂且按照这两种流行逻辑,对曾世杰的暴力行为进行“流行病性心理解剖”。
1. 感情受挫说:发生在年轻大学生身上的凶杀案,而且凶手杀害的是一个男生旁边的女生,很自然就让人想到了“感情受挫”的字眼。这是一种社会影响相对较小的犯罪动机,犯罪目标针对的是某个特定的对象,比如其女友、情敌、室友或者师长,曾世杰在感情受挫的时候,还没有把矛头指向社会更大的群体,所以遇难的仅仅是那个涉嫌“感情纠纷”的女生,当然身边的男友和另一个男生也顺带遭到了攻击。如果曾世杰的犯罪对象是夜里9点还在河边散步的男生和女生,那一定是他们与曾世杰发生了感情纠葛,让其心理调节机能不再处于和谐状态,甚至产生应急心理性障碍,所以产生报复倾向。
分析这个时候的曾世杰,他的心理状态是:谁让他感情受挫,他就让谁付出代价。他的目的可能很单纯:仅仅为了让自己的愤懑能够得到发泄。他一发泄,那个女生彭丹就成为牺牲品。
曾世杰的感情受挫,可以有很多表现,比如与女友移情别恋,或者曾家太穷不能支付女友高额的化妆品费用。还有诸多原因,感情问题真是说不清。如果不是女友而是室友或者老师给他强加了心理挫折感,他发泄的对象可能也会“移情别恋”。这跟2004年轰动全球的马加爵杀人案如出一辙。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琐事与同学结怨,残忍地杀害了4名室友,也是“感情受挫说”的典型。
2. 随意杀人说:看谁不顺眼就杀谁,碰上谁就杀谁。这种流行学说的观点,认为曾世杰瞄准的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对象,他可能跟那个女生和男生根本不认识,因为他们是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走在路上就是陌生的路人,这两个陌生的路人在血案之前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候的曾世杰,面对路人和校友,怀揣的不是刀子,而是对整个人群、社会的愤怒,所以他就把愤怒无端地发泄到了遇到的第一人身上,遭遇不幸的就是那个可能根本不认识他的女生。如果不是这个女生,也可能是另一个女生或者男生。
分析曾世杰对陌生路人施暴的理由,是发泄自己的某种社会情绪,用暴力的方式,对自己的遭遇表达不满和报复。这有点像南平凶杀案的凶手郑民生,为了发泄自己对前女友和领导的不满,把暴力强加在了无辜的小学生身上。在这种扭曲的心理状态下,一个人随意杀人,就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人格。
曾世杰跟马加爵一样,都是本科大学生,懂得杀人偿命的道理,但他们为什么还要干出这种万人痛骂的恶事?虽然格桑们试图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会尊重生命,但这样的事件还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屡屡发生。如今,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校园惨案,探究曾世杰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产生这样的变态心理?才是值得引起深思的社会问题。
引发曾世杰们非得要动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这样的一代人,从小在宠爱和蜜罐中长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经受不得批评和打击,遇到挫折易走极端。由于过度自我,导致他们非常在意自己,遇到矛盾总是指责对方,不能与同学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曾经有心理专家对马加爵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其“情绪压抑、人生观扭曲”。
仔细分析曾世杰们的社会行为心理,其实是社会现实在他们身上的映射。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他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社会经验,他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我们无从了解曾世杰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财富程度,但诸多社会现象对他的个人行为的影响,是有着深刻背景的。比如越来越多的暴力事件、群体事件,在这些尚不成熟的年轻人心里投下阴影,以为校园就是社会的另一个版本;比如充斥他们生活的网络暴力和色情游戏,也让他们容易把真实的社会当作虚拟的网络,以为随意拨弄鼠标就可以在校园里翻云覆雨;比如社会不公、分配不均、拜金主义、就业难等,极易让这些学生们迷失人生的方向,形成反社会性人格。当他们遭遇不公,心底的愤懑和压抑就会爆发。这样的人,就成为身边的定时炸弹。
有人说校园就是迷你型社会,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如今网络发达、信息无法掩盖的时候,学生们提前知晓了发生在社会上的一举一动,他们没有把课堂知识与社会衔接起来,却把社会上的诸多阴暗事件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所以,曾世杰在做出疯狂举动之前,一定充满了压抑、冲动、绝望,把自己提前送上了审判台。曾世杰在一手制造悲剧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终点。
曾世杰的悲剧发生后,有网友借此指责高等教育,说这是一个培养变态者和失业者的乐园。其实这很不客观,单纯把责任强加在某一所学校,或者某一个老师身上,都是片面和有失公允的。面对急剧扩招的学生和足够少的就业岗位,高校是无能为力的;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问题,格桑们是力不从心的。
是社会的病理性障碍,导致了无数校园悲剧的发生。
杀人原因曾世杰在接受警方讯问的时候说,杀人的原因是有人嫌他长得丑,他受不了歧视。
最了解曾世杰的同学兼室友小于说,大二上学期,曾世杰曾经说过“我想杀人”之类的话,“在我们看来,这是心情不好时的发泄,他真要杀人会挂在嘴上吗?”
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同学的重视,更没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辅导员。同学小刘说:“一个班里60多人,尽管辅导员也时常来宿舍检查,但肯定不能像高中老师那样关心仔细。”
在男同学心目中,曾世杰尽管内向,但也时常跟大家一起打篮球。“他的球技不错,每次聊到球的时候他就很健谈。但他从不会谈及家庭。只是隐隐约约知道他的父亲对他不好。”同学说很少听到过他给他家里人打过电话,他家里人也基本上不给他打电话。但是他放寒暑假还是回家的。
一位同学说,曾世杰的家境不好,他上大学的学费是申请的助学贷款。甚至高中三年也是受到某基金会资助才完成的学业。曾世杰穿得很朴素,大部分生活费都用在吃饭上面。“我们同班几个人有时会到学校外面一家自助鱼火锅去吃饭,AA制,最频繁的时候一周去一次,每次花一二十块钱。”但另外一位同学说,曾世杰每“打一次牙祭”,就有几顿饭会饿肚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