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骈偶-骈偶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对称句,我国古代称为骈偶句。

提起骈偶句,人们自然会想起六朝时期的一味追求形式美的骈文。其实,骈文是过分地讲究骈偶,所以要反对;现在的高三学生作文中骈偶句子少见,所以要提倡鼓励。骈偶句,只要运用得当,能给文章增色不少。例如中学课文: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逍遥游》)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红烟蔽其右,紫气舒其左。”(《柳毅传》)

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

我们知道,中国语言有一个传统的美学特点,就是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诗歌辞赋不用说,即使是散文,也多有这个特点。出现这种情况,自然与汉语的音韵特点相关,还反映了古人在语言上刻意追求文字布局对称的美。刘知说过:“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一言蔽之者辙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史通•叙事》)另外,这种对称的语言,可以壮声势,广文义,“目的盖在使列举的各端各各受人充分注意”(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204页)。骈偶句子,春秋战国散文中早已不是稀有品种,例如《尚书》:“满招损,谦得益。”《孙子兵法•谋攻》:“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 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咸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贾谊的文章被称为“西汉鸿文”,他受楚辞影响,更是写作“骈偶句”的高手,例如《过秦论》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囊括四海着急意,并吞八荒之心”,“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