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花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腰鼓,是满、彝、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热波。汉族又称花鼓、磨皮花鼓、双柏花鼓。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广泛用于民间秧歌舞和节日庆祝,深受人民喜爱。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各省和云南省彝族地区盛行。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有外表装饰美观的足鼓。殷墟甲骨文中的“鼓”字,形象地 表达了鼓的构成。到了商代晚期就已有了鼓框中间稍粗、两端略细、鼓身横置演奏的鼓了。1977年,在湖北省崇阳县出土了一件模仿木制鼓的形制铸造的铜鼓,鼓面椭圆形,竖径39.5厘米、横径38厘米,表面光素无饰,系仿效牛皮鼓面,鼓框两端边缘模仿鼓 钉而饰以三排乳钉纹,腰径略大于面径,鼓上有钮,鼓下有座。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两晋时期,腰鼓已在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在甘肃酒泉丁家闸晋墓壁画乐舞图中,就有二人舞蹈和四人伴奏的乐队,所用乐器除腰鼓外,还有竖笛、筝和梨形琴箱的直项琵琶。敦煌北凉壁画(272窟)已绘有粗腰鼓图像。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中载唐代诗人欧阳迥,因看见农民在烈日下耕田时,用敲击腰鼓来调节疲劳而写下的诗篇:“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翁,降之以雨。”写出了腰鼓与人民劳动生活的密切关系。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中记载有民间艺人表演花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