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于一九九七年建成并投入运行,是国家在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从事自主创新研究,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与科学实验的重要基地,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顶尖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机构之一,现隶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是电子科技大学二级独立行政单位,并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实验室研究人员均为学校教师,总计人数48人,全为中青年学者,其中长江讲座教授1人,教授9人,博导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5人,60%的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分为无线与移动通信、自适应信号处理、无线与移动通信网、通信集成电路、通信编码与安全等五个研究团队。实验室现有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0多人。
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有: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超宽带无线电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与网络、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自适应扩跳频技术、短波通信技术、协同无线通信技术、空时频多维信号处理技术、高速信号处理与实现技术、卫星通信组网技术、高效编译码技术、密码与信息安全技术、无线通信定位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系统级芯片(Soc)设计技术等。
实验室始终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开展研究,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并围绕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了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科学研究平台。目前实验室的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为我国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开展了B3G-4G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自组织无线通信网技术等研究,完成了中国FuTURE计划(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中“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链路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TDD方式下OFDM下行链路设计与实现”、 “新一代移动通信天线与分集技术”研究,完成了认知无线电技术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无线移动自组织技术及实验系统研制(国家863计划项目)等,承担了统一的空时频编码调制方法与理论研究(国家973计划项目)、通信综合抗干扰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等一批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究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0项,合作申请国际发明专利2项,已批准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30项,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实验室获得国家高新工程突出贡献奖、国家发明奖及省部委级奖20项。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与美国加州伯克利(UCB)、加拿大滑铁卢、美国乔治亚、美国加州戴维斯、新加坡南洋理工、瑞典皇家理工(KTH)等著名大学,与日本DoCoMo、美国国家半导体(NSC)、中国华为、中兴、长虹等研究机构或企业建立有广泛且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实验室长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支持。实验室得到国家211建设及拓展提高建设等专项计划重点支持,拥有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和实验环境。
实验室积极支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将每年组织召开ICCCA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Circuits And Systems)通信、电路与系统国际会议,与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日本DoCoMo公司 、美国Intel公司、欧洲飞利浦公司等在4G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方面有着具体的合作研究项目。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谦教授在“九五”、“十五”期间,曾担任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的战略发展规划制定、项目制定、项目管理等工作。他也是国家863“中国未来移动通信计划”(FUTURE计划)总体组6名成员之一,参与领导了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工作。2006年,担任信产部、科技部、发改委成立的“中国宽带移动通信专家组”宽带无线接入工作组组长,领导了中国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评估的工作。2007年,李少谦担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项目方案编制专家组成员。2008年,他又担任“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参与为期十五年的中国新一代移动通信重大专项总体技术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