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星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太星村是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一个袖珍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水乡村庄。面积2平方公里稍多点,集体耕地面积1860亩,在册农业人口810人,常住人口1000多人。下辖14个村民小组、242户。2008年村级可支配收入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600元。这里的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闯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特色发展道路。从此太星村的名字为世人所赞叹。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为“中国(东部)小康建设十佳村”和“中国新农村建设之星”。

太星村是太仓第一个绿化村。2005年全村农民包括口粮田在内,全部自愿流转出来,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租赁给苏州和太仓等4家苗木公司,农民的土地全部由花木公司打理。最多的一户农民流转出16亩土地,一年的租金收入9000多元。农民把全部土地拿出来,交给村里统一运作,这是开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先河。农民不种粮食,而且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闲在家里的农民可以在苗木基地上打工,做些零工杂活,每月领取工资报酬,称为“农业工人”。

实行股份制改革时,太星村明晰集体产权,创新运行机制,通过“量化集体资产”、吸纳“农民增量股”等形式,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村里的一家齿条厂,原来是村办集体企业,当年村里花费了很大心血,才把特种建筑齿条打造成行业品牌。面对来之不易的集体资产,村里不是“一转了之”,而是把集体积累下来的资产化为“享受股”,让全村农民共同享受,确保资产保值升值。他们还实行集体资产“增量扩股”,这在江苏农村还是第一家。老百姓热情高涨,一下子入股180万元,建造6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增添集体经济的原动力。

土地增值,农民增收,传统农民“非农化”。农民手中有了“三证一卡”,就是凭着股权证领红利,土地证领分红,老年农民退保证可领养老金,还有粮卡领到平价粮。这乡村日子过得真是有滋有味。2006年太星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468元。

太星村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直接,也最能吸引眼球。这里的农民新居,你可一定要去浏览,乡下人的居住环境超过了城里人。你究竟信不信,还是边走边瞧吧!

规划占地110亩,水面积50亩的新型社区初具规模,显示出亲水时尚的生活理念。设计建造240套连体别墅为主的农民住宅,总投资7600万元,其中建造农民住宅65000平方米,会所3500平方米。7600万元总投资中,农民负担2800万元,占总投资的37%,村集体负担4800万元,占总投资的63%,规划建设期限为5年。全村九成以上的农民将陆续住进新居。

太星村利用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与上海艳阳集团合作,实行“政府出政策,村里出土地,公司出资金和管理,沪上老人花很少的钱可以养老”的方式,开发一种全新的生态养老产业,从而带动一批新的消费群体。对今后太星村来讲,将会带来消费的“人气指数”,进一步拓展农业观光旅游新领域。

太星村,社区建设、公益事业配套齐全,农民办理社会养老和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秸秆气管道通向家家户户,改厕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均超过国家有关标准,成为江苏省闻名的“生态村”和“文明村”。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看了太星村农民新居后叹服不已,称太星村农民生活居住条件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不愧为为全省农村“两个率先”做出了榜样。[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