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崐,号韫斋,字玉昆,云南普洱景东县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三月十七日生,光绪十三年(1887)卒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清末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道光八年(1832)十九岁优贡生,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中第二名举人(亚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走上宦海,是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朗、鸿胪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江南正考官,文渊阁执事,湖南学政、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以及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
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到光绪八年(1882年)三十八年的时间里,刘崐历经宦海沉浮,先后担任散馆编修、乡试同考官、翰林院编修、同经局洗马、翰林学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郞、户部右侍郞、工部右侍郞、会试读卷官、国史馆副总裁、经筵讲官。咸丰十一年因肃顺等党援案被牵联革职,后又启用为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江南正考官,后迁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郞,署顺天府尹,加任文渊阁直阁事,五十七岁时授湖南巡抚。刘崐为官政绩卓然,如在内忧外患之际受命于湖南巡抚,催办粮饷弱,镇压会党起事,弹劾地方官吏、监督籍内官员、督修《湖南通志》,请求从祠名宦乡贤等政务做得可圈可点。刘崐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但无诗文传世。民国《景东县志稿.艺文志》载为刘崐时文,有《禺稷颜子易地则皆然》、《通天地人为儒赋》、《学然后知不足赋》。刘崐亦精书法,有多部清著提及其书法,赞誉之词溢于纸面。刘崐书法厚重浑融,有东坡、鲁公遗意.传世绝少。在湖南时,书法颇为胜名,求书者很多。见《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
道光21年(1841年),刘崐中进士时才29岁。曾任翰林大学士,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在慈禧太后与顾命大臣肃顺的夺权斗争中,他受牵连而外放湖南任巡抚。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耽误九年的科举考试重新开考,实权派曾国藩亲自点刘崐作江南大主考。他一生仕途显赫,最后卒于湖南。他的书法颇负盛名,在景东无人可比,被故乡人视为珍宝,甚至竟将他的字画当作驱鬼符。著作有《刘中丞奏稿》八卷。
=========================
《湖南巡抚生前无力回故乡 抱憾葬于长沙》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御书楼前的长廊嵌存有“重修岳麓书院记碑”,其撰写者是晚清大书法家、时任湖南巡抚的刘崐。日前,长沙市岳麓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发现了刘崐的墓。
八旬老妇守候百年巡抚古墓
刘崐墓位于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墓庐屋子,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
站在墓前不难发现,墓冢、墓围、墓碑及神道石刻等虽然破败,但仍可观,墓冢与墓围均由巨大的麻石雕砌而成,墓冢周围残存有石人、石马等神道石刻,雕刻精美,并依稀可辨神道遗迹。
100多年来,刘崐的墓一直有人守护,现在的守墓人是一位老娭毑,已82岁高龄,外人不知其名,只知其为刘贺氏。
巡抚无力回乡 抱憾葬于长沙
刘崐是云南人,31岁时离开家乡,身陷宦海,一直没有时间回乡探亲。
同治十三年(1874年),刘崐家族推选刘开国带着家乡特产徒步一个多月,到长沙看望刘崐。但到巡抚署大门口时,门卫看到刘开国土里土气,不让他进门,气得刘开国用家乡方言大骂一阵转身要返乡,门卫看到此景,才急忙通报。刘崐急切出门相迎,见是本家侄子,万分激动,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刘崐到了垂暮之年,心力交瘁,但念念不忘桑梓,毅然变卖朝珠凑够回乡之资,可终未成行,死后葬于长沙。
目前,刘崐的子孙留在长沙。“刘崐的第七代子孙”刘红女士家中,还珍藏有一本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清抄本《刘侍郎奏议》。该书中收录了刘崐的奏章,笔力劲厚,圆润得体,潇脱飘逸。
专家:打开了湖湘文化研究之窗
墓主刘崐(1810年-1887年)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是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历任湖南学政、翰林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会试读卷官、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以及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
刘崐还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多部清著中提及其精湛的书法,岳麓书院御书楼前的长廊嵌存的“重修岳麓书院记碑”便是刘崐撰写。据称,刘崐在湖南任巡抚时求书者很多,后来他发觉连青楼上也有他的字,则写一联:“愿与不解周旋客饮酒,难为不识姓名人作书。”
文物专家认为,刘崐墓的发现对研究湖湘历史文化,特别是晚清历史研究又打开了一扇窗。(红网 记者 汤红辉 通讯员 吴文峰 实习生 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