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杨杞松(1915~1947),福建莆田延寿村人。1930年毕业于莆田公学中学,后转哲理中学高中部就读。在校期间,参加互济会,任莆田中心县总会副主任。1934年初,考进上海私立职业学校,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反动当局拘捕。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在沿海一带组织群众开展抗日反顽斗争,巩固和发展党组织。1941年1月,任中共莆田县委委员,参与组建忠门乡抗日保家游击队,进行抗日活动。9月,随特委机关到长乐,以国民党长乐县政府任机要秘书身份,进行地下抗日工作。1942年4月“江田事变”后,随游击队转移到莆田,奉命打入伪军,组织隐蔽在伪军中的抗日游击队员夜袭梁厝盐兵。8月,兼任闽中海上抗日游击队第二中队指导员和地下中共党支部书记。1944年4月,调回大陆兼顾沿海区域,继续参加伪军中的策反工作。1945年“东吴事变”后,作为中共莆田县委负责人,恢复和整顿党和游击队组织,在沿海组建莆田人民游击队,兼任指导员。游击队在珠江、北高、忠门一带,开展反“三征”(抗丁、抗粮、抗税)斗争,队伍迅速扩展到150多人。1947年2月底,闽中游击纵队成立,任中共闽中地委委员,兼管纵队的后方支援工作。8月,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于莆田城关东岩山。[1][2]
一门三烈士杨家一门三烈士的动人事迹:国民革命军旅长杨持平曾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战争,后被军阀吴佩孚杀害,现长眠于莆田市龙脊山烈士陵园。其子杨杞松也投身革命,先后担任闽中海上游击队指导员、中共莆田县委书记,1947年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后英勇就义。杨杞松堂兄弟杨文喜曾任莆田南洋游击队长、中共莆田县委委员,1949年夏季率领部队在莆田南北洋平原一带活动时,突遇国民党反动保安团的偷袭,不幸牺牲,成为“与新中国擦肩而过的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