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 sān xǐ chéng dōu
【解释】 徒,迁移;都),都邑。本谓大舜为让位几次迁移,所到之处自成都邑,后用来形容圣德之人所到之处都会受到百姓拥戴。
【出处】《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有十万家。”成玄英疏:“舜避丹朱,又不愿众聚,故三度逃走,移徙避之。百姓慕德,从者十万,所居之处,自成都邑。”
【事例】 且凡圣人,有损己为世,表行显功,使天下慕之,~者。 ★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
相传远古时代,尧帝十分赏识享有盛誉的草民舜,把他从下层提拔起来,并打算把帝位禅让给他。但尧帝有儿子丹朱在,舜本不愿接受禅让。为了把机会让给丹朱,舜便偷偷离开了帝都,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住了下来。没想到跟着他迁移的,竞有十万之众。舜本想摆脱民众,以免招摇,这样反而违背了他迁移让位的初衷,便又悄悄搬了两次家。可是,他迁到哪里,人们就跟到哪里;他所到之处,不管多么偏僻,只要他住下来,那里很快就会自然而然变成熙熙攘攘的热闹都邑,人们都是自动聚居在他的身边,情愿做他的臣民。就这样,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大舜终于接受了尧帝的禅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