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食品银行”原本就与银行毫无关系,只是个专门为接济当地穷人、发放食品的慈善组织,比利时每年都有约10万穷人受到这个“银行”的照顾。
源于减少生产过剩导致的浪费
比利时“食品银行”其实也是舶来品,它起源于美国,后经加拿大传入欧洲。食品银行的起因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浪费与饥饿是个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如各超市中那些即将过期、但又卖不出去的食品就需要花费不少的资金进行处理和销毁;大量剩余农产品的加工处理同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欧盟国家历史上就出现过因农产品大量过剩,无法处理,而不得不将成吨的牛奶与黄油倒入大海的情况。与此相对照的是,由于种种社会问题与分配不公,喝不上牛奶、吃不到黄油的穷人也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一批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志愿者便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所谓的“食品银行”。因为在他们看来,与其将这些剩余食品白白扔掉或是耗费资金处理掉,不如将它们收集起来,免费发放给那些忍饥挨饿的街头穷人。这样既减少了浪费,又帮助了穷人。
几十年来,“食品银行”从无到有,如今已遍及欧洲的13个国家,总数达157家。比利时的“食品银行”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在比利时的9个省份都已有了分行,通过遍布各地的665个协会具体负责救济穷人的工作。
收集剩余食品的渠道非常多
“食品银行”的一个原则就是,所有食品均免费收取,不付分毫。同样,食品的发放也本着免费原则,不得额外收费,获取好处。在“银行”工作的人员完全本着自愿原则,不取报酬。从比利时的运转情况看,免费供货者主要是食品工业部门和各大超市。“食品银行”往往和这些部门签订协议,将那些卖不出去、但还能够食用的食品收集上来,集中分配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发放出去。此外,欧盟为平抑物价,也经常拿出部分资金从农民手中买下剩余农产品,如粮食、面粉、牛奶或肉类等,然后再将农产品交给“食品银行”处理。在比利时的农产品拍卖市场上,比利时政府也将当天卖不出去的水果和蔬菜收购下来,直接交给等在外面的“食品银行”货车,“银行”再通过各地的分点发到穷人手中。
为了收集到更多的食品,“银行”可谓动了不少脑筋。如他们和比利时航空公司签订了协议,机场有专人负责将当天每个航班未消费掉的套餐食品统统收回,及时发放下去。他们还同比利时的一些大型超市合作,每年的入冬时节定期在店里开展慈善义买活动,号召到商店购物的消费者采购数量不等的慈善食品,而后将它放到店里事先准备好的纸盒子里,等待“银行”人员前来收走。记者在超市就见过这种义买活动的场景,起初不明就里,只是看到一些顾客在交款台付完款后,将自己单为“银行”买好的食品装好袋,顺手放进纸盒子里。细问之下才明白,原来这些东西都是买后捐给“食品银行”的。这些食品花不了消费者几个钱,但对那些需要救助的人们来说,就真的是“雪中送炭”了。
据“银行”负责人介绍,“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收集来的食品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更是每年持续在7700吨左右,可救助大约10万名穷人,每人每年可分得70多公斤食品。但和一个正常人每年所需的300公斤至400公斤食品相比,70多公斤这个数字还是太少。
“银行”仍需进一步扩大进货来源
“食品银行”给比利时10万穷人带来了关怀与温暖。但“银行”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扩大进货来源,最大限度地满足那些急待救助的人们。
两年前,比利时参加义买的超市只有德莱兹一家,所幸的是,家乐福作为欧洲第一大超市近年来也同“银行”签订了类似协议,加入了义买的行列。据“银行”负责人布罗斯曼先生介绍,现在比利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食品银行”的重要性,参加义买活动的普通民众也大量增加。“银行”的人员表示,他们决心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减少“食品银行”运转成本,争取叩开更多的超市大门,给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希望。
美国和墨西哥等成为经济低潮期食品银行推行比较多的国家,美国还推出与食品银行相适应的救济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