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隔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述胃隔膜(stomach diaphragm)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约为1/10万,约占消化道闭锁的1%。有关本病的现有资料多为单个病例报道。据统计,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

病因病理(一)发病原因

以前认为,胃隔膜的发生与胚胎期原肠的再通有关,即Tandler假说。该假说认为,在胚胎6周后消化道上皮发生增殖,使管腔闭塞成实性索状体,尔后,该索状体内出现空泡化,继而空泡融合,管腔再通。如在发育过程中幽门部停止在实性索状体阶段或该部空泡化不全,则形成胃隔膜。但现在有人认为,在胃的发育过程中不存在Tandler增殖阶段,幽门隔膜的形成是由于局部内胚层组织过度增生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根据部位的不同,胃隔膜分为胃窦型和幽门型。

胃隔膜一般位于幽门以上1~7cm,隔膜由黏膜和黏膜下层组成,隔膜两面均覆有正常黏膜。隔膜厚度2~3cm,柔软但有韧性。无孔的隔膜可造成幽门完全梗阻,见于新生儿。有孔的隔膜,该孔位于隔的中央或偏于一侧,大小2~3cm,可耐受人工扩张,见于儿童和成人。

表现及诊断按临床表现分为如下2型。

1.无孔隔膜 见于新生儿,表现为完全性幽门梗阻,生后不久即出现频繁的呕吐,呕吐物不含胆汁,往往有呼吸困难、发绀和流涎过多等现象。患儿出生后可排出少量胎便,但以后都无大便排出。体格检查可发现上腹部膨胀,可见胃中、下腹部平坦或凹陷呈舟状。

2.有孔隔膜 见于儿童和成年人。根据隔膜孔径大小的不同,其梗阻的程度和发病迟早各异。病人多自出生后即有呕吐,呈间歇性发作。呕吐常发生在进食后,呕吐物多未消化,不含胆汁。病人常在进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或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往往在呕吐后症状缓解。病人常因食欲差而有体重不增或体重下降。如梗阻不严重,体格检查多无特殊发现。

胃隔膜的诊断困难。当新生儿有频繁呕吐不含胆汁的胃内容物时,应当考虑此病。无孔的胃隔膜钡剂检查可发现幽门完全梗阻。有孔胃隔膜的临床表现和X线发现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不易鉴别。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可排除X线假阳性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