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简介《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立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商务印书馆组织承担的一项标志性出版工程。第一批计划出版100种图书,囊括上自晚清下迄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著作,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等各门类。为保证“丛书”学术品质,商务印书馆将牵头组建丛书专家委员会,聘请大陆、港台地区及海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组成,以充分保证入选图书的学术性与经典性。丛书将主要采用简体横排(部分特殊书稿除外)及新式标点,并选用优质纸张,采用最新印刷技术,以求印制精良。
策划出版此套丛书,是商务印书馆的一个夙愿。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创始以来一直致力于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的现代知识传播工作,中国现代学术中诸多开山之作、扛鼎之作,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和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等皆于商务首次出版。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与变迁过程中,商务既是积极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由其承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重任,真可为一件值得期待的文化盛事。
温故而知新,《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将展现中华学术发展的一段重要转折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史、哲、政、经、法等现代学科建立,传统知识与思想得到重新整理与阐释,催生大量学术经典,建立了新型学科体系与学术规范。《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正是希望通过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全面展现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立及发展过程,同时也为各领域研究者提供基础性的经典范本。作为项目承担者的商务印书馆希望将此丛书打造为中国学术出版的又一经典,与旗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向世人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质量和品位上皆可谓等量齐观。
“丛书”在展现中国现代学术演进脉络同时,也意图探寻百年来中国发展的思想资源与道路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受到举世关注。这一切并非凭空而来,乃是中国近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成果,其理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之中。丛书希望通过对中国现代学术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以重新审视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与文化根基。
有着百余年学术出版传统的商务印书馆,于近日隆重启动《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大型出版项目,并于4月9日至10日召开两天专家论证会,盛邀学界名家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进程,梳理学科经典,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出谋划策。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伯根到会祝贺。来新夏、刘家和、徐苹芳、汝信、陆俭明、傅璇琮、江蓝生、陈来、陈平原、陈秀山、龚鹏程、何勤华、李培林、郑功成等50余位著名学者参与大会讨论。著名学者罗豪才、袁行霈、冯其庸、李学勤、霍松林、刘梦溪、张立文等对出版此丛书表示赞赏,并对丛书选目等提出了具体意见。
媒体报道:忽略学术:我们就断了精神的根2010年04月19日05:3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字号:T|T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文化、学术是最容易受冲击、被轻视、被扭曲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悲愤而无奈地说:我们的文化都被钱收买了,我们反过来又拿文化卖钱,这是多么可怕的恶性循环!德国汉学家顾彬说过:大陆的一些文学作品充斥着套话、白话,索然无味;香港、台湾作家的语言蕴含丰富,值得玩味。这些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不舒服,但值得我们思考。
轻视文化,一个民族就没了灵魂,忽略学术,我们就断了精神的根,也就不会有尊严和长久的发展;做学问的人不知道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发展史,更是很难做出博大精深的学问来的。
从清末到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经民国、进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极不平凡的一百年。这期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想和科学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撞,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全面接触的高潮,它标志着中国文化、中国的学术进入了现代形态。这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给予中国学术以新的活力与极大的影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最能反映一个时代文化的便是这个时代的思想与学术,而学术著作是思想与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其中的优秀成果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在时间的长河里自然积淀而成的。因此,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科学的专业标准选取其中的精华,汇集出版,是对中国百年学术成果的展示与总结,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前人汇集编纂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大型丛书保存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护住了中华文化的根脉,遗泽万世,功德无量。今天,商务印书馆启动《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这一出版工程,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梳理我国一百年来学术发展的轨迹,彰显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学术的标志性人物和代表性著作,从而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读懂学术探索的艰辛,对前贤多一份敬重,对学术多一份敬畏,对文化多一份爱惜。
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一向以文化积累、学术传承为己任,即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能坚持守正与出新并举、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出版理念。相信商务印书馆必能博采众家意见,把这件关乎学术传承的大事做好做精。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专家论证会上的发言,标题为编辑所加。)
梳理“中国模式”中国向世界争取文化话语权2010-04-11 09:35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我有话说
<!--enpproperty 2010-04-11 09:35:06.0杨章怀丛书 话语权 中国出版 世界强国 中国模式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文化资源 底子 西强我弱 软实力88161527南方都市报/enpproperty-->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立项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梳理近代文化“中国模式”
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中国模式”受各国热捧。而文化软实力仍然“西强我弱”,这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还不相适应。最近,一个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立项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大型出版项目已经悄然启动,“丛书”在展现中国现代学术演进脉络同时,也意图探寻百年来中国发展的思想资源与道路模式。专家将此举看着是我国学者开始向世界争取话语权。
出版不求市场重学术
本周末,50多名来自大陆、港台地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齐聚北京,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遴选书目出谋划策。《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去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立项的大型出版项目,出版内容囊括晚清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著作,涵盖文、史、哲、政、经、法以及文化、宗教等人文社会科学各门类。
负责出版“丛书”项目的商务印书馆编审常绍民告诉南都记者,目前,一些出版单位在零星出版类似的图书,但整体比较杂乱,没有形成规模,“有的出版单位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出版,时断时续”,此次“丛书”的出版将彻底改变一现状,并不是把市场放在第一位,收集文章的标准是“重学术”的原创著作,暂不考虑一些著作中出现的一些敏感内容。为了回避一些矛盾,此次遴选的著作的作者都已去世。
常绍民介绍,与中华现代学术发展同步的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具备出版丛书的“底子”,在民国以前的学术书籍中,商务印书馆就占了半壁江山,民国至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著作,他们占了1/3。在1997年时,开始建立“商务印书馆文库”已经做这方面的开始梳理工作。
“备选的书目要经过专家推荐和论证,基本上都是100选1”。常绍民介绍,计划“丛书”用3年时间出版第一批100种,今年底将出版40本。
我国学派在世界上长期无自己声音
常绍民告诉南都,在1898年,我国学界的原著很少,都是靠编译日本和西欧的著作。1898年后,与日本的“全盘西化”不同,我国学者开始研究西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国学术体系是建立在西方体系基础之上,基本都是在吸收近代西方学术的观念、眼光、视野和方法来建构我们新的自己的学术文化和自己的思想,用这样一种现代学术的建构来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
“我国在学术上找不到与国际学者比肩的地方,我国学派在世界上长期没有自己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常绍民叹道。
去年12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模式》一书,收集了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的多名知名学者总结“中国模式”的文章,被看做是对中国重返世界强国舞台所做的一次回应。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认为,这标志着具有独立性、敢于向西方争取“话语权”的“中国学派”初步形成。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日前表示,目前,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还不相适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表示,近几十年来,随着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就,下一步,在文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也应该要有一个大的复兴,“否则的话在经济上G D P再高多少,如果在文化上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的话,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真正的文化大国,一个强国。”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说:“这几年改革发展的道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近百年来延续不断努力探索出来的,这条大道能够走到今天跟中国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运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觉得出版这套丛书就是要理清这条发展脉络,让我们的国人乃至全世界的读者了解,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文化来支持今天的发展道路,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本报记者杨章怀发自北京
商务印书馆正筹备《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对于为何要推出这套中国现代学术丛书,常绍民说:“为中国现代学术争一份自尊。”
常绍民的书包中,总放着几本发黄的书,将它们摊在桌子上,常绍民啧啧叹息着:“放现在,你还找得到这样的书吗?”那是商务印书馆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学术书籍,有的纸张都已发黄变脆了。
“看看,那时的书都是谁在编?”随便翻开其中一本书的扉页,胡适、吴宓、陈寅恪、黄侃、顾颉刚、周作人……大师们的名字用小号字排了整整半页。这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然而却与我们相隔如此遥远。
在中国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一个传奇,被陈原先生推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可是,同时代的中国学人在做什么?他们的贡献又该如何展现?难道他们的努力将永远沉埋在故纸堆里?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全部丛书将由300多种著作组成,以全面梳理百年中国学人的思想成果。
将发黄的旧著们一一对齐摆好,负责该项目的常绍民先生这样总结自己工作的意义:“为中国现代学术争一份自尊。”
近十多年学术名著出得太乱
晨报:这些学术名著很多都已绝版多年,商务印书馆如何想到去发掘整理它们的?
常绍民:当年有个“两千本计划”,即翻译与国内原创各出版一千种,该计划没能最终完成,但商务印书馆积极参与其中,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做着相关工作,并推出了“商务文丛”,这个文丛做得很认真,至少一半的书能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在这个的基础上,我们感到有必要系统整理一下中国现代学术成果。
晨报:现代学术方面的丛书,国内已有许多,《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价值何在?
常绍民:近十多年来,这方面的丛书是出了不少,像《民国丛书》、《中国文库》、《现代学术文库》等,但规模化不够,最多出个几十种,受市场等因素制约,出版社很难持续出版,著作选择上也比较杂,相比之下,《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更庞大也更严谨,全部收入著作将达300多种,并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论证,像这样相对完整的出版计划,目前还没有看到。
有钱没钱都要做好这套丛书晨报:像这样的学术性出版,市场能否接受? 常绍民:我们不考虑市场的问题,这与我们出版特点有关,商务印书馆有着百余年学术出版的传统,自1897年创始以来,一直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致力于现代知识传播的工作,这已形成了我们的品牌。相比于学术出版,我们面向市场的出版反而不盈利,所以我们坚持学术为主。 晨报:不考虑市场回报,是否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得到了国家出版资金支持有关? 常绍民:资金支持的事我们没考虑过,有资金能干更多的事,没资金也要把这套丛书出好。毕竟从现代学术出版的角度看,商务印书馆的资源最充足,上世纪80年代前的学术名著中,至少一半在商务首版,此后比例略有减少,但至少也占三分之一。在中国现代学术建立过程中,商务印书馆起了很大作用,很多开山之作、扛鼎之作,如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等,都是商务印书馆首版的。在今天,我们有义务将这些成果整理出来,呈现给读者们。我们传统学术根基差一些晨报:既然是系统梳理中国现代学术成果,那么,从整体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学术的成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常绍民:过于偏重文史哲,其他方面成果不多。中国现代学术是在“西学”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初期从标准到方法都在模仿人家,当年的大学教材中,90%的内容源自欧美、日本,直到上世纪30年代起,中国学者才开始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在“西学”框架中,我们很难找到能和世界一流学者比肩的人物,只好在文史哲等传统领域中寻找发展空间,有一些独到的成果。在《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70%会是文史哲方面的著作,相比之下,在心理学、经济、法律等学科,我们传统学术根基差一些,可选入著作将非常少。 晨报:既然从世界学术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学术只起到了“拾遗补阙”的作用,那么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意义何在? 常绍民:这是没办法的事,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也出现过同样的问题,经济发展了,但学术、文化未能同步发展,那么,如何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呢?而日本的情况和中国又不太相同,日本是全盘“西化”,中国则固有文化的根基比较深,在接受“西学”方面不像日本那么坚决,我们走的是一条将“西学”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我们这套丛书不仅展现了过去一代学者们的努力,更是未来学人创造的基础。文化和学术是民族的灵魂晨报:是否会考虑加入海外华人的学术著作? 常绍民:当然会选入一些,但我们会设一个考察期,即30年,一本学术著作的价值如何,需要时间来衡量,30年内出版的著作,时间还太短,基本不予考虑。我是学历史的,单从史学发展的状况看,台湾学者的成果就更大一些,对此我们不能忽略。当然,有的海外学者的政治观点和我们不太一样,但只要著作经得起时间考验,我们就会尽量考虑进来。 晨报:今天读者对学术关注甚少,做这样浩大的出版工程,是否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 常绍民:正如江蓝生老师说的那样,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文化、学术是最容易受冲击、被轻视、被扭曲的。但如果轻视文化、忽略学术,一个民族就没了灵魂,就断了精神的根,也就不会有尊严和长久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即将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本报北京电(记者潘衍习)有着百余年学术出版传统的商务印书馆,于近日隆重启动《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大型出版项目,并于4月9日至10日召开两天专家论证会,盛邀学界名家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进程,梳理学科经典,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出谋划策。来新夏、刘家和、徐苹芳、汝信、陆俭明、傅璇琮、江蓝生、陈来、陈平原、陈秀山、龚鹏程、何勤华、李培林、郑功成等50余位著名学者参与大会讨论。
温故而知新,《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将展现中华学术发展的一段重要转折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史、哲、政、经、法等现代学科建立,传统知识与思想得到重新整理与阐释,催生大量学术经典,建立了新型学科体系与学术规范。《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正是希望通过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全面展现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立及发展过程,同时也为各领域研究者提供基础性的经典范本。作为项目承担者的商务印书馆希望将此丛书打造为中国学术出版的又一经典,与旗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向世人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质量和品位上皆可谓等量齐观。
“丛书”在展现中国现代学术演进脉络同时,也意图探寻百年来中国发展的思想资源与道路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受到举世关注。这一切并非凭空而来,乃是中国近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成果,其思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之中。丛书希望通过对中国现代学术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以重新审视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与文化根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立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商务印书馆组织承担的一项标志性出版工程。第一批计划出版100种图书,囊括上自晚清下迄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著作,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等各门类。为保证“丛书”学术品质,商务印书馆将牵头组建丛书专家委员会,聘请大陆、港台地区及海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组成,以充分保证入选图书的学术性与经典性。丛书将主要采用简体横排(部分特殊书稿除外)及新式标点,并选用优质纸张,采用最新印刷技术,以求印制精良。
策划出版此套丛书,是商务印书馆的一个夙愿。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创始以来一直致力于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的现代知识传播工作,中国现代学术中诸多开山之作、扛鼎之作,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和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等皆于商务首次出版。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与变迁过程中,商务印书馆既是积极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今天,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回顾与总结百年来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复杂历程,展望未来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成为摆在中国学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商务印书馆肩负重任,立意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反映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学术研究成果,不仅具有极大的文化意义,也对提升中国学术的世界地位,推动中国当代学术文化的进步与繁荣,服务海外中华文化研究,促进民族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作者:潘衍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