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山,俗名回龙山。《金史·地理志》:“文登县有昌山。”《一统志》作昌阳山(山南有汉昌阳县城遗址,《一统志》:“昌阳山在文登西南十里。”“十”上脱“三”字),一名巨神山(或作巨神岛),在城西南三十里。山有巨神龙,自汉已著灵异,建祠山上。《寰宇记》引宋永初《山川记》云:“《郡国志》:昌阳县有巨神龙,有祠,能兴云雨,崔炎避黄巾贼于此山。”(昌山之南滨海,故亦可谓之岛。《隋书?地理志》:“昌阳县有巨神山。”考:隋之昌阳县在今莱阳县东南二十五里,乃晋元康八年自文登徙此,亦在昌山之阳,有昌山。无巨神山。隋史盖缘汉志之文,未加详考,故以文登之山,误注于昌阳县下。)《齐乘》:“昌山在文登县西南三十里,有巨神龙龙祠。”(坊本《齐乘》作巨神岛,盖传刻之讹。《钦定皇舆全览》引《齐乘》,此条作巨神龙。登州旧志引《齐乘》亦作龙字。)自明以来,昌山之名亡,昌山神龙亦失所在,遂移祀神龙于县南四十里柘阳山。(此即今俗所称秃尾李龙王也。修志者不考古籍,乡里相传,遂多异说。)康熙五十三年,龙见于宋村之北山。(即昌山。山名既失,山南有宋村集,土人名日宋村北山。)一时阖邑闵阗,立庙山巅,改名日回龙山。(此昌山改名回龙(山)之始,见邑人赛珠诗注。)自是又移祀神龙于昌山。每岁三月初二日,俗传为龙母诞辰,妆演杂剧为龙母上寿,香火之盛,甲于东方。道光二十八年,山东巡抚徐,奏请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
——摘自清光绪本《文登县志·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