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灯游园
哈尔滨冰灯游园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创办于1963年,每年冬天在兆麟公园举行,是世界著名冰雪旅游胜地,占地面积6.5公顷,用冰量约2000立方米,冰景作品1500余件左右,是目前世界上形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并已成为地方传统项目的大型室外露天冰灯艺术展。 冰灯游园会气魄宏伟、景观迷人。哈尔滨的艺术家们用松花江原生冰进行创作,雕塑出千姿百态的冰雕艺术作品,再辅以现代科技手段,便构成了独具北国特色的冰灯艺术。
哈尔滨冰灯游园
冰灯游园会每年从1月5日开始,一直延续到2月末。在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手下,天然冰变成了一件件灵气活现的精美艺术品,变成了冰奇灯巧、玉砌银镶的冰的世界、灯的海洋。 冰灯艺术年年有新变化,被人们称为“永不重复的童话”。从1985年开始,在冰灯游园会期间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上,游客不仅可以参加冰灯游园会,观赏各种冰雕艺术,而且还可以参加松花江冰上世界的体育活动,坐冰帆、打冰猴、溜冰、观看冬泳比赛和冰上婚礼,参加冰雪节文艺晚会等活动。
历史
46年前的2月7日,是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开幕的大日子。
哈尔滨每年冬天举办的冰灯游园会,吸引了国内外百万游客纷至沓来,是世界上形成最早、持续最长、规模最大、游人最多、影响最大的大型露天冰灯艺术展,成为哈尔滨乃至中国的一张亮丽耀眼的名片。
名扬天下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是在什么情况下搞起来的?谁最先倡导创造的?相信许多哈尔滨人都答不上来。
哈尔滨冰灯游园告诉你吧,他就是任仲夷。
哈尔滨的冬天冰天雪地。上世纪60年代初以前,哈尔滨老百姓已习惯长期待在家里不出门,东北人称为“猫冬”,公园没人去,成了“半年闲”。
1962年初冬,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兼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到广州市参加全国工业工作会议。会议从11月19日开始,重点解决如何振兴工业改善人民生活问题。此时,国家仍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群众精神生活也极其单调,而哈尔滨人的“猫冬”则使得本就一片萧瑟的市面更显冷清萎靡。
他想知道广州人冬天是怎样参加户外活动的。只要晚上不开会,他就要到广州市区转一转。他听说广州文化公园搞了花卉展,便饶有兴趣地横过珠江边的西堤二马路走进广州文化公园,他立刻被眼前热闹的场面吸引住了:花卉展繁花似锦,彩灯璀璨,人如潮涌。
任仲夷忽有所悟:要让哈尔滨人不“猫冬”,应该有类似广州文化公园花卉展或花市这样的文化活动。可是哈尔滨的冬天除了冰封就是雪飘,用什么方式能在寒冬里搞出个“广州文化公园”来呢?
196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八。这一天,任仲夷和市长吕其恩到香坊区检查工作,视察了一个新办的自由市场(即农贸市场)。当走出自由市场时,任仲夷蓦然发现,路边一户居民家门前有一点微弱的亮光,走近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太蹲在路边,面前摆放着个用“喂得罗儿”(上粗下细的水桶)制成的空心冰坨,中间插了根点燃的蜡烛,成了一盏冰灯。这种土制冰灯,历史上叫“穷棒子灯”,是过去松花江流域一带农夫或渔民的一种简易省钱的照明方法。他们在滴水成冰的夜晚喂马或捕鱼时,用木桶盛水冻成冰罩,将油灯或蜡烛放入其间,以防被风吹灭。后来,有些穷人在新春佳节或上元之夜买不起灯笼但又不甘寂寞,就做了这种冰冻灯笼罩摆在自家门前寻乐,而富人则对它不屑一顾。
任仲夷心头一亮:冰灯,不就是哈尔滨的特产吗!这正是哈尔滨之所长啊!他把吕其恩叫过来,一起在这盏冰灯面前端详了半天。
任仲夷回到家,马上叫他的儿子们一块儿用家里的水桶、脸盆盛上自来水,搬到阳台上,放到室外冷冻,当冻成厚冰壳时再拿回屋内,凿开顶心,倒出中间未冻的清水,就成为中空的冰罩,又在冰罩里点上蜡烛,冰灯就做成功了!他和孩子又在冰灯上倒进黑墨水、蓝墨水和红墨水,冰灯就变成彩色的了。如何摆放他也动了脑筋,有单个摆的,有两个扣在一起呈磨盘形的,还有四个互相对摆成葫芦状的。为做冰灯他家的水桶和脸盆都弄坏了。
任仲夷把住在隔壁的吕其恩和邻近的市委书记处书记林肖硖叫过来商量这件事。三个哈尔滨市的当家人,像大孩子般和自家的小孩子一起在阳台上大搞冰灯实验,每家都做了若干盏冰灯,摆放在自家二楼阳台的围栏上。从马路上很远处都能望见这些耀眼夺目的冰灯。此情此景,任仲夷开心地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形成。
2月3日,任仲夷在他家里,召集主管副市长张屏和市建设局副局长刘作田等有关领导,举行了一个非正式的小型现场工作会。任仲夷提出一个与吕其恩、林肖硖等人商量过的大胆设想:“今天是正月初十,过5天才到元宵节,这个年还没过完。广州有花卉展,除夕搞花市,南方各地元宵闹花灯。我们哈市没有花市、花灯,可以到正月十五那天,在兆麟公园搞个冰灯展,就叫冰灯游园会,你们看如何?”“什么,搞冰灯游园会?”现场的干部一脸茫然。他们没见过冰灯,更不要说搞冰灯游园会,还要在4天之内完成,简直难以置信!任仲夷见他们面有难色,便把自己在广州文化公园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吕其恩在香坊区看见老太太做“穷棒子灯”的事细说一遍,又让在场的干部观看院子里他和吕其恩、林肖硖及孩子们做的一长排点着蜡烛的空心冰坨灯罩,还详细讲解冰灯冻制的方法。最后,任仲夷斩钉截铁地下达动员令:“我们一定要把冰灯游园会搞成功,叫老百姓不猫冬,把群众的劲儿鼓起来,让哈尔滨的冬天不再寂寞!”
在任仲夷家召开现场工作会后,市园林处马上调集了所属13个部门的800多名职工进驻兆麟公园,刘作田坐镇指挥,用自来水冻制冰灯。职工们忙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才吃晚饭,饭后也不休息,困了就打个盹儿再干。经过昼夜苦战,终于造出了上千盏冰灯。他们将冰灯扣在山坡上,摆在墙垛上或挂在树枝上,安上电灯泡或点燃蜡烛,有的还用初春柳树枝生出的“毛毛狗”点缀。市食品公司冷库用菊花、活鱼等冻制出30多朵冰花。一群正在放寒假的哈尔滨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闻讯赶来,用天然雪塑造出一只大象。职工们还冻出一条冰道,做了一些小爬犁,供孩子游园玩耍。整个冰灯游园会从提出设想到完成布展,前后只用了4天时间,创造出一个奇迹,后来人们把这种精神称为“冰灯精神”。
正月十四那天晚上,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在兆麟公园拉开了帷幕。消息传出,全城轰动,群众扶老携幼,呼喊着“看冰灯去啊!”一时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第一个晚上就涌进近5万人,连盲人也进场用手摸“看”冰灯。门票大人5分钱,小孩3分钱,人人买了票就急着入园先睹为快。后来几天,潮水般的人群险些把兆麟公园的大门挤破,守门人员根本无法收门票,只好打开大门,任人涌入。原定展期3天,游人太多,又延期3天,6天里共接待游人25万之多,占哈尔滨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猫冬”的人们终于走出家门了,冬天的公园也结束了“半年闲”局面。
1963年2月7日这一天,铁定应该载入中国冰灯发展的史册,它是我国第一次出现有组织的冰灯游园活动,开创了现代冰雪文化史的先河。
从此,哈尔滨冰灯游园会一发而不可收拾。1964年1月15日开幕的第二届冰灯游园会首次全部采用电灯光源,首次采用松花江天然冰来制作冰灯,首次解决了用天然冰屋盖楼和用冰雕镂出人像和动物,雕成了小姊妹、金马驹等冰雕,塑出了老寿星、小孩骑象等雪塑,出现了第一座8米高的冰塔,第一座12米长的冰桥,第一件4米高的室外大型冰雕工农兵人物群像,第一个20米高的冰瀑布珠穆朗玛峰,谱写下我国现代冰灯艺术新篇章。1965年1月1日开幕的第三届冰灯游园会首次出现了地方工业产品的彩色浮雕冰屏…… 然而,冰灯发展之路并不平坦。1964年底,正当第三届冰灯游园会热火朝天地施工之时,有记者写了一篇调查报告说这是“劳民伤财”,于是黑龙江省监察厅派来了调查组。任仲夷和吕其恩据理力争:我们搞冰灯,主要是发动广大工人和青年义务劳动搞出来的,花钱很少,根本没赔钱。任仲夷理直气壮地说:“莫说不赔钱,就是赔几个钱也应该干!这是我们园林工作的方向。”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知道后说:“哈尔滨搞冰灯,对反映大好的经济形势、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都大有好处。不然,有什么力量能将200万人动员出来?哈尔滨冰灯今后要继续搞下去。”调查组只好撤走,冰灯游园会得以再发光彩。
但是,冰灯游园会只办了四届,这朵幼嫩的艺术奇葩就被文革的狂风暴雨摧残折断了,一断就是12年。冰灯游园会成了任仲夷、吕其恩挨批斗的一大罪状,是 “ 宣扬封、资、修的大杂烩”,什么大帽子都往他头上扣,就连“赞任公”那样的诗句也多了个“树碑立传”的罪名。文革中,任仲夷遭到大小批斗2600多次,他笑称自己得了个“全国挨批斗的冠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哈尔滨冰灯重新点亮,1979年恢复举办第五届冰灯游园会,此后每年一届,再没中断。到今年已是第35届,改称冰灯艺术游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