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日晰,又名海鳌,发表文章曾以石凌、曾明、方乙、幽仁、文翰、蒙文翰署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40年1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男,汉族,陕西省旬邑县底庙乡房家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4年毕业于底庙完小,1957年毕业于旬邑初中,1960年毕业于县高中,196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工作,长期从事于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0年4月,晋升讲师;1988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4年11月晋升为教授。1980年起,任古典文学教研室副主任;1995年8月起,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2001年1月13日退休。1997年9月至1980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进修一年,后又参加高教部委托该系主办的唐诗班学习半年。现任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检察文学》顾问。
房日晰素以治学勤奋严谨、勇于创新著称,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在学界颇有影响。他在搞好教学的同时,颇致力于著述。先后出版的专著、著作、教材有18部(绝大部分是合著),发表论文150余篇。主要著作有(1)《唐诗比较论》,专著(陕西教育出版社92.10月;三秦出版社98年8月出增订本);(2)《李白诗歌艺术论》,专著(三秦出版社1993年8月);(3)《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合著,巴蜀书社1990.12);(4)《唐代诗人咏长安》(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7);(5)《古书情节词典》(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6)《红楼梦》(乾隆百二抄本校注,四川文艺1994年1月。合著)。论文主要有(1)《关于儒林外史》的"幽榜"(《西北大学学校》1978.1);(2)《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表现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求是学刊》1982.5);(3)《<全唐诗续补遗>校读》(《内蒙古大学》1984.4);(4)《<全唐诗续补遗>校读续》(《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2月);(5)《李贺诗歌艺术上的瑕疵》(《唐代文学》1981年1月);(6)《再论李贺诗歌艺术上的瑕疵》(《学术月刊》1981年10月);(7)《论李白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唐代文学论丛》总第三辑);(8)《李白被逐探微》(《求索》1988.2);(9)《李白李贺诗歌艺术之比较》(《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七辑);(10)《杜甫诗歌对李贺诗风的影响》(《文学遗产》1993.2);(11)《李贺诗派及余波》(《文学遗产》2000.3);(12)《<全唐诗>辨误》(六则)(《文学遗产》1996.2);(13)《二晏词论略》(《西北大学学报》2000.1);(14)《张先晏珠词之比较》(《南昌大学学报》2001.3)
房日晰的学术生涯,是从打倒"四人帮"以后开始的。1978年在《西北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的《关于儒林外史》的"幽榜",否定了"幽榜"为伪作的定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篇论文被收入《古典小说版本资料选编》。1982年在《求是学刊》第五期发表的《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表现的民主主义思想》,也是有影响的论文之一,后被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1949----1984)。另外,关于明清小说,他还发表论文多篇,名字作为辞条收入《百科系列辞典·古代小说》。古典小说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偶一为之,其研究重点是唐代诗歌,先后出版了《唐诗比较论》、《李白诗歌艺术论》两部专著;另有《古典文学考论》、《明清小说研究》两部书稿。《李白诗歌艺术论》由18篇系列论文组成,(另附录考辨文6篇)对李白诗歌作了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由于视角新颖、论述深刻,当单篇文发表后,在学界引起较强的反响:《新华文摘》、《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文史知识》等,都摘要发表过其中一些论文;《文学遗产》、《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语文导报》、《李白学刊》都介绍过他研究李白的论点;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过他的一些论文。《唐诗比较论》由30多篇系列论文组成,另附作者研究唐诗的论文9篇。该书对唐代重要的并称诗人如四杰、沈宋、张陈、李杜、王孟、高岑、韩孟、小李杜等,对其诗歌从艺术上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比较其异同,力图从较深层次上把握诗人的个性与创作特征,使读者在新鲜的气氛中把握唐诗的风貌。在汗牛充栋的唐诗论著中,另辟蹊径,可以说是一部独特的唐代诗歌史的雏形。
房日晰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绩,与他的读书方法很有关系。他认为"读书既要带着和祥的欣赏的目光,又要带着锐利的挑剔的目光。"因其前者,才能真正的尚友作者,得其书中三昧;因其后者,才能做到剔肤见骨,发前人之所未发。因为他的论文朴实而又充满新意,许多早有定论的问题,经他点破,却发人深思。如《"诗家夫子"别解》、《为李白七律少一辨》、《李白被逐探微》等论文,都是在司空见惯的结论中,提出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房日晰在学术研究上,深受其师胡国瑞先生的影响。胡先生强调学术研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强调细读作品,强调读作品的直感和最初印象。他在学术研究上坚持实践了胡先生的这些观点。学术研究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这就要花大力气。对于文学的研究,既要重视资料的搜讨,又要有新的观点,要把重心放在对作品的研读上,通过反复阅读,仔细琢磨,摸透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形象的客观效果,由此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不会热剩饭,也不至有意标新立异。写出的论文,才能给人以扎实和新鲜的感觉。学术研究要不为一时的风气所囿,要有点反潮流精神,这样才可能捍卫真理。他在1981年写的《李贺诗歌艺术上的瑕疵》、《再论李贺诗歌艺术上的瑕疵》,就是在学术界上大捧李贺诗的风潮中发表的,目的是要人们从过热的脑子冷静下来。论文发表后收到较好的效果。
他现在从事《宋词比较论》和《全宋诗补正》的撰著,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两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