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缠 :
pán chán
“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但是,旅费为什么又“盘”又“缠”呢?盘绕、缠绕是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呢!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现在当然仍可将旅费说成“盘缠”,不过除了从大陆走私外币,谁将钱还缠在腰间?
盘缠准确的含义是路费,可路费的形式五花八门。富人出门远游带黄金白银,穷人的盘缠则可能只是几个饽饽或面饼。20世纪30年代闹饥荒,奶奶拖儿带女到天津去找爷爷,家里实在拿不起盘缠,只得到娘家去求助。娘家父母早亡,只有哥嫂。哥哥撩起衣襟大概想掏几文钱,却被嫂子挡住了。嫂子说,家里也遭饥荒呢,没钱,有仨萝卜。你们娘仨一人一个,省着些吃,能吃到天津卫。
天津离我们家乡160公里。那一年,父亲8岁,姑姑10岁。那年月没有交通工具,就靠两只脚板。四天以后,他们走到天津时,奶奶的兜里还揣着半个萝卜,那是应急的。
盘缠经过岁月的打磨和分解,又派生出其他含义。这是我写这篇小文的主要动因。夏天的午后经常去河里洗澡,该上学了,顿觉腹内空空。回家吃些中午的剩饭剩菜,这也是盘缠。大人是顶烦孩子盘缠,嫌浪费粮食。午睡的时候出去淘,大人本来就火着,再掏空了肚子,大人不烦才怪。退一步说,如果是自己家的孩子盘缠,还有情可原。门外墙根底下也许还等着一溜人,像小燕一样张着嘴,等着喂。我印象里,那个时候吃的最多的是黑豆饼。现在想一想,黑豆饼多香啊,像饼干一样,只是不如饼干脆、甜。豌豆饼噎人,要是一口吃急了,脖子抻长老半天,都未必咽得下。我们没有谁爱吃黑豆饼,但从河里游水回来就不一样了,肚子瘪成了大坑,看见板凳都想咬一口。饼就在碗橱里,想拿到却不容易。娘听见我们回来,摇着芭蕉扇在堂屋门口坐着。午饭她通常多做一些,晚上可以省些事,被我们叼了嘴,她的损失是双重的。所以她宁可不睡觉也要看着我们。到别人家里也是这样,记得有一次,该二平哥回家找吃的,她娘举着烧火棍追打他,骂她傻,把家里的东西给别人吃。烧火棍远没落到二平哥身上,二平哥就开始鬼哭狼嚎。我们在墙角吃吃地笑,知道二平哥这是在演戏,戏演足了,二平哥他娘就不管他了。
那个时候的女孩子,也没有多少性别意识。像男孩子一样,淘起气来花样百出。就说这盘缠,我们就动了不知多少心思。剩饭剩菜原本放在碗橱里,妈看着嫌烦,就在堂屋的顶棚上挂了一个钩,把装剩饭剩菜的篮子吊了上去。这样的好处是,不仅孩子够不着,老猫也够不着。当时我们家养了只老猫,仗着自己有几岁年纪,也偷馋偷得厉害。娘把篮子挂到屋顶上,安心回屋睡觉。老猫没奈何,仰着脸冲篮子“喵喵”叫,小黄眼珠上一眼下一眼测试高度,身子耸了几耸,做蹿跳状——到底还是灰了心,拖着尾巴走了。我们就不一样了,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们。踩着筐,蹬着凳,或者一个人骑到另一个人的脖颈上,就可以把篮子摘下来,把食物取到手,再把篮子挂上去,篮子看上去纹丝没动,其实里面已空空如也。虽说晚上免不了遭顿骂,可那是晚上的事。那么遥远的事,不会有谁放在心上。
那只老猫后来掉进了井里。它在井沿上空扑麻雀,把自己扑进去了。我们比老猫聪明多了,没有东西可盘缠的时候,我们就到园子里的树上去摘青桃、青杏和绿梨。里面的核用手揉一揉,还可以孵成“小鸡”。有时也被人家追得鸡飞狗跳,但总不会有生命之忧。
只是此盘缠会是从彼盘缠那里演变来的吗?我有些拿不准。查阅了很多资料,访问了很多人,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盘缠不应该与吃有关,望字生意,是一目了然的。可中国汉字的峰回路转有时也是防不胜防,一个“白”字,在古意中据说就有一万多个解释,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不过九牛一毛。
乡间的很多词语来得智慧,这我在前边的一些文章里曾经谈过。有些词语注定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湮没,连影子都不会留下。一同湮没的还有那些方言土语。现在的中学生,就很少用方言土语讲话,他们嫌难听。说真的,我们也觉得家乡话不好听,自觉不自觉中,都愿意说普通话。但这不影响我们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那些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的东西,我们却十分怀念它。
在词典中的相关解释:
1.费用。
2.特指旅途费用。
3.花费。
4.指供养。
5.指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