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天蛾
Clanis bilineata
分类
天蛾科/鳞翅目
外观特征
展翅宽105~120mm。主要特征是胸部背侧中央有1条黑褐色纵线;上翅为较单纯的褐色,翅膀末端有1个小型的三角形黑褐色斑。雌雄差异不明显。近似种为葡萄天蛾(Ampelophaga rubiginosa)及锯线天蛾(Acosmerycoides leucocraspis)。
生态习性
成虫出现於4至10月,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区。夜晚具趋光性。
豆天蛾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绿豆、豇豆和刺槐等。
为害症状
豆天蛾以幼虫取食大豆叶,低龄幼虫吃成网孔和缺刻,高龄幼虫食量增大,严重时,可将豆株吃成光杆,使之不能结荚。
生活习性
豆天蛾每年发生1~2代,一般黄淮流域发生一代,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9~12厘米深处越冬,越冬场所多在豆田及其附近土堆边、田埂等向阳地。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中部,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可作远距离高飞。有喜食花蜜的习性,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卵多散产于豆株叶背面,少数产在叶正面和茎秆上。每叶上可产1~2粒卵。
初孵幼虫有背光性,白天潜伏于叶背,1~2龄幼虫一般不转株为害,3~4龄因食量增大则有转株为害习性。在2代区,第一代幼虫以为害春播大豆为主,第二代幼虫以为害夏播大豆为主。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分布均匀,发生就重。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天气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在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品种不同受害程度也有异,以早熟,秆叶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量多的品种受害较重。豆天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对豆天蛾的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选种抗虫品种,在种植大豆时,选用成熟晚、秆硬、皮厚、抗涝性强的品种,可以减轻豆天蛾的为害。
⑵及时秋耕、冬灌,降低越冬基数。
⑶水旱轮作,尽量避免连作豆科植物,可以减轻为害。
⒉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减少豆田的落卵量。
⒊生物防治
用杀螟杆菌或青虫菌(每克含孢子量80~100亿)稀释500~700倍液,每亩用菌液50千克。
⒋药剂防治
⑴喷粉用2.5%敌百虫粉剂或2%西维因粉剂,每亩喷2~2.5千克。
⑵喷雾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或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剂5000倍液,每亩喷药液75千克。
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豆丹
在灌云,有一种小动物,俗称豆丹,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
豆丹,学名豆天蛾,是一种以吃豆叶、喝甘露为生,在天然无毒、无公害状态生长的昆虫,它高蛋白、低脂肪,有温胃之功效。它体形优美,与蚕相似。成虫时长约5公分,嫩绿色,头部色较深,尾部有尾角。从腹部第一节起,两侧有七对白色线。它危害豆叶,啮成孔洞,严重时植株尽成光秆,不能结荚。
豆丹虽然是大豆的天敌,但是它的肉浆却无毒无害,是一种特佳的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十分鲜美,并有治疗胃寒疾病和营养不良的特殊疗效。豆丹皮经食油炸后,喷脆松香,口味极佳。豆丹入菜,形式多样,清焖 、制汤、烧炒、炸生皮做盘子,无不令人一饱口福。
南方人认为是虫子,一般不敢吃或不愿吃,尝后才赞不绝口。 如今,豆丹已风行到淮海地区的高档饭馆,不再是灌云独家所有。但其做法与风味 ,还是以灌云为翘楚。特别是冬季入节豆丹,从豆地刨出后,如何除去土气,使其更加鲜香美口,更是灌云厨师一技。
由于它只在夏天才生长,所以物以稀为贵,据说现在豆丹在当地已经达到400元/碗。
灌云豆丹是天然有机食品,风味异常鲜美,令人食之难忘,是连云港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产品之一,被誉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的美味珍品。
没有吃过河豚,不知道这人间至味到底如何,在我看来,小小豆丹就是人间至味,而且它无毒,不用像吃河豚那样,有冒生命危险。不论是青豆丹,还是入蛰的豆丹,夹两块放在口中,上下牙齿一合,一股鲜香立即在嘴里蔓延、升腾,让人回肠荡气,齿颊生津。闭上眼睛,人仿佛在膨胀,像充足了气的氢氯球,缓缓升上天空,与白云为伍,与星星作伴,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味小之感。我甚至还发明了一种新吃法,把两筷子豆丹和一瓣大蒜一起放入口中,细细咀嚼,慢慢下咽,让鲜香和辛辣充分拌和,上升到脑际再变为汗水涔涔而下,那个滋味真是无与伦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