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中学位于浙江省宁海县县城西隅,柔石故居旁。前身是城关中学、宁海二中、正学小学,为县直属完全中学、浙江省普通高中办学水平A级学校。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辛亥名将童伯吹、左联作家柔石、国画大师潘天寿均毕业于此。前身是城关中学、宁海二中、正学小学,1997年改今名。
学校占地面积31669平方米,建筑面积20951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现有规模 33 班,学生 1761 名,教职工126名,其中在编专任教师98名,高级教师11名,一级教师50名。
学校桃李广植,先后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7600余名,直接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学生5960余名,为发展地方经济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建设人才,其中有钱俊华、钱久钧、袁玉英、周其刚、伍家福、刘建平等大批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技术人才,吕小平、张洁、王宏翔、陈明月、王建和等大批国外留学博士研究生;有全国劳动模范鲍作益、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陈惠勇、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科技致富带头人陈冬娥等;还有大批在当地有相当影响力的乡镇企业家等。
学校遵循“文明 、务实、自强、奋进”的校训,勤学精教,狠抓素质教育,全面关心学生,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列于县内同类学校前茅。
学校被县政府和市教育局授予“文明单位”和“示范性文明学校”称号。1997年被评为全国“群体先进单位”。学校将继续奋发图强,争创一流。
柔石中学简介1914年,13岁的柔石进入当时的正学高等小学读书。少年柔石体弱多病,但他十分景仰方孝孺忠贞不贰、刚正不阿的骨气,常去跃龙山上的方孝孺读书处凭吊先贤遗迹,还在自己的居室挂着方孝孺遗像,并题有“长期保留”字样。在正学小学读书期间,他课业用功、刻苦好学、成绩优良。他爱写毛笔字,一张毛边纸往往先练习写小字,再重复写大字,练得一手挥洒刚遒的书法。课余还常去登跃龙山,采集植物标本,饱览家乡河山。
可以说,正是在正学小学读书期间,他勾画了自己人生理想的雏形;也正是在正学小学读书期间,他初步确立了自己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人生操守;也正是在此读书期间,他为自己今后学业的精进、事业上的地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7年,柔石从正学小学毕业,第二年,17岁的柔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短暂而又辉煌的革命家兼文学家的人生征程。
1997年10月,为了纪念柔石烈士,弘扬烈士的精神,经宁海县人民政府批准,这所柔石曾经就读过的学校被命名为柔石中学。
这是时代赋予这所学校的光荣,也是历史赋予这所学校的责任。这了不辱没烈士的英名,不辜负人民的寄托,学校在校园里立起了汉白玉烈士雕像,建造了柔石亭,上面镌刻了楹联,以示永久铭记。1998年,学校建造新教学楼,按照规划,一株已有300年之久的沙朴树应在砍伐之列;但考虑到这株古木不但是这所学校风雨历程的见证,也曾经是潘天寿、柔石等先辈风晨雨夕的伴读,那入云的身姿曾多少次伟岸过他们的心志,那茂盛的枝叶曾多少次染绿过他们的理想……于是学校决定,宁肯把整幢教学楼后移米,也不能损害它的一枝一叶!这一后移,虽然耗费了很多人力和财力,但值得!还有什么比留有先辈手泽的福祉依然泽被后人更令人欣慰和骄傲呢!如今,那棵古木,树干更粗壮了,枝叶更茂盛了,每天,他站在崭新的教学楼前,凝视师生的身影,谛听朗朗的书声,仿佛是一个峻严而又慈祥的长者。
但这仅仅是外在的一面。更主要的是,学校秉承了正学小学的优良传统,树立起严正、求实的优良学风,并把它贯穿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意志、能力的培养,低起点高质量,高考上线人数逐年提升,中考成绩更是不凡;学校重视对贫困学生的情感关情,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次次谈心,一次次磨炼,一次次赞助,使那些厄于命运困扰的学子重树信心,重新展翅高翔。所有这些,都是对烈士精神的继承和弘扬,都是对烈士的最好的告慰。
如今,柔石中学已发展成一所拥有面积27000平方米、教职工105人、设备齐全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完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