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痣型白癜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2-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晕痣型白癜风又称离心型白斑

晕痣

晕痣在医学上称为离心性后天性白斑,1874年一个叫做Hebra的医生首先记载了以色痣为中心的白斑,直到1916年才对本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目前多认为晕痣是白癜风的一种,有时和白点风同时发生,所以有晕痣型白癜风一说。 晕痣可发生于老人,也可发生于小儿。它好发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偶尔见于头面部,发生于上肢者极罕见。其皮疹特点是以斑点状色痣为中心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大小不一。白晕颜色均匀一致,可逐渐增大到硬币大小。白晕的边缘不象白癜风那样有色素加深的表现。中央的痣可以退色,看起来仅是一个淡红色小丘疹,最后变平甚至消失。其消失时间大约在数月到2~3年之间,随后白晕也渐渐消退。 晕痣大部分是以色痣为中心,偶尔是毛痣、蓝痣、纤维瘤、神经纤维瘤或恶性黑素瘤等。晕痣并不少见。有人长期观察14名患者,结果有半数其晕痣由少数发展为多数;有半数患者的中心痣自然消退,时间为5个月~8年不等,随后一些白晕也消退。但一些患者的中心痣除去,并未引起周围白斑的色素恢复。若是白癜风偶然波及到痣周围,称为痣周围白癜风,其形态与晕痣酷似;但痣周围白癜风是偶然发生,且白斑周围有色素加深现象,应将二者区分开来。

治疗方法:应先进行皮肤黏膜检查,以排除恶性黑色素瘤、发育不良痣、白癜风病的存在。如皮损出现不典型改变应及时进行组织学检查;根据不同情况的病人,可以采取不同方法处理,一般为首先去掉晕痣,然后用GX-B无痛黑色素细胞培植术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