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名称】《悼室人·二妃丽潇湘》
【年代】南朝
【作者】江淹
【体裁】五言诗
作品原文悼室人
二妃丽潇湘,一有乍一无。
佳人承云气,无下此幽都。
当追帝女迹,出入泛灵舆。
奄映金渊侧,游豫碧山隅。
暧然时将罢,临风返故居。[1]
作品鉴赏这是江淹《悼室人》诗的最后一首。诗人在前面几首《悼室人》诗中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这一首则是寄托了对爱妻亡灵的深情祝愿,情调与上九首又有所不同。
诗人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神异境界。二妃即娥皇与女英,是尧的两个女儿、舜的妻子,传说她们死后成了湘水之神,潇湘即湘水。首句是说两位神女出现在湘水上,美丽无比。次句“一有乍一无”,有人将“有”、“无”解释为“在世”、“去世”,这样就等于是说江淹把亡妻比作二妃之一,但随之又有一个问题:二妃中另一位又指谁呢?因此有人推测江淹可能还有一个妻子,或其亡妻另有一姊妹(见吴丕绩《江淹年谱》)。但细玩此诗,可知诗人并没有将亡妻比作二妃,此处二妃只是神女而已,而下文的“佳人”才指亡妻。“一有乍一无”中的“一”似不作数词用,这句当解作二妃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乍有乍无,行踪飘忽不定,这正是神女的特点。《易·乾》疏:“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此诗“一有乍一无”意思与此相同。
第三句起又转回到悼亡的主题上来了,“佳人”即指去世的妻子,“幽都”谓地府,语出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三、四两句是诗人希望并幻想妻子死后顺着云气升入仙境,而不是落入地下冥府。“当追”二句呼应了诗的开首,“帝女”也就是前面的“二妃”,神女美好而又灵异,诗人希望妻子能追随神女的踪迹,驾着车出入于仙境。“泛”原意为漂浮,因天上仙境中的车马行驶云端之中,故用“泛”字。“奄映”二句是诗人继续幻想佳人在仙境中的行动,她时而忽然出现在金渊边,时而又游乐于碧山脚下。这种对仙境中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生活的幻想,既寄托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挚感情和衷心祈愿,又使他自己精神上多少得到了一丝安慰,妻子既然升为仙子,神灵有知,自当体知自己的苦怀,重来梦中团聚。“暧然”,昏暗不明貌。诗的最后二句说,时辰将晚,于是佳人乘着晚风,翩然返回故居了。这虽然是想象之辞,却正表明了诗人依然眷恋亡妻,故希望她在仙境中游乐之后,仍返回自己身边,这最后两句看似平淡,然而诗人无穷无尽的怀思,却正由此得到了充分体现。《离骚》篇末,屈原铺张了无数远游的打算,但一旦临睨旧乡,则终究“顾而不行”。此诗也陈说了许多仙境之乐,而末了却指望妻子不恋天上之乐、仍念人间之好——诗人对亡妻的感情之深,完全能用屈子之眷恋故国作比拟。
明人许学夷曾指出江淹诗“善用骚语”,这在此诗中也可得到证明,如前面已经提到“无下此幽都”句出自《招魂》,而最后一句“临风返故居”也是脱胎于《招魂》的“魂兮归来,反故居些”。这不仅仅是词语出处的问题,而是对读者也有着暗示联想的作用,使读者意识到此诗虽有游仙色彩,但“魂兮归来”的悼亡主旨依然贯串全诗,因而有别于一般的游仙诗。这在悼亡题材的诗歌中也算是有特色的。[2]
作者简介
江淹雕像江淹
(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历仕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坎坷的经历反而造就了一位文学大家。中年以后,官运亨通,仕途的高峰却导致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到齐武帝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江淹既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其诗作成就虽不及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明人辑有《江文通集汇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