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邹家围概况广东省丰顺县丰良镇邹家围,位于莲花山脉尖髻山麓璜溪村,原名“上兴围”,是邹氏丰顺开基祖邹肇松11世孙诰封骁骑将军邹瑞(字辑侯)在康熙六年(1667年)创建的客家村
落。整个村落由一座三进二横三围龙的围龙屋构成,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800平方米,规模庞大,布局典型,结构独特,保存状况完好。邹家围东依尖髻山,西傍璜溪水,南、西、北三面都是自然石砌成的5至7米高的石坎,在西北、东北、东南、西南方位建了四个大门,整体是由堂屋、横屋、围龙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学地组合而成的围龙屋典型布局,其中围龙屋由一个个似四合院的建筑单元连缀而成的结构,在粤东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独树一帜,为客家建筑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邹家围居民都是邹氏同宗,最多时超过1500人,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客家村落。据《邹氏联宗族谱》载,自邹氏丰顺开基祖邹肇松次子念八郎于明朝永乐年间在璜溪大塘村寨顶定居、在璜溪田心村岭下建立祠宇以来,历经600余年生息繁衍,至今已发展到30000多人,在邹家围及周边有5000余人,其余迁徙到揭东、揭西、龙门、江西、四川、广西贺州等地方及世界各地,宗派繁盛,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闻名遐迩。
据传,邹家围和丰良镇古建筑“少师第”(与邹瑞同时期丰顺历史名人吴六奇的府邸)的选址、布局和结构,同是清朝平南王尚可喜上奏顺治皇帝特派国师曾白明亲临勘察并定局的,因而邹家围建筑中所承载的风水文化备受瞩目,使之成为粤东名村之一。其风水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文地理学、风景美学、生态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等科学成分更是人居环境选择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个案。
二、建筑特色(一) 布局邹家围整体造型是一个大圆型,象一个太极图。
建筑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对称营造,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
邹家围前半部为面积1300多平方米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前后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是长方形门坪。
前半部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还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的“三栋二横”方形主体建筑“辑侯公宗祠” ,占地6300平方米,“辑侯公宗祠”的横屋外层便是三层半月形的围龙屋,第一围龙与主体建筑后墙之间是1300多平方米面积的半圆形龟背状、用大小均匀的卵石铺成的化胎。
其整体布局特色是:
一是讲究风水。邹家围建造方位午山子向,枕山环水,东面尖髻山山脉来势雄壮,林木葱茏,山麓结基平坦、宽敞,西面璜溪河绿水回环,左有狮山,右有象山,山峦如案,远处山峰成笔尖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财丁兴旺、人才辈出的理想屋场。整个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符合 “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二是讲究对称。建筑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两边横屋与正堂的平面看齐垂直,采用对称式庭院房屋结构,向前后左右重叠排列,并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
三是讲究配套。前面有一个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宽敞的门坪、四通八达的巷道满足了人们户外各项活动的需求;正中大屋上、中、下三堂和南、北厅,花厅等,则满足了合族议事、宴会、婚丧喜庆等活动的需要;各建筑单元卧室、厨房、天井等生活空间完美配套,通风、采光、排水等生存必需设施完善。(二)结构邹家围是住宅与宗祠合一的民居,是由功能不同的几个部分科学地组合而成的。主屋为硬山顶结构,十厅十井布局,堂屋16间,横屋22间,厅堂结构是抬梁式、穿斗式相结合,梁架是抬梁式七步架梁;围屋则全是悬山顶结构,第一围(仅左后半围)原是马厩,后改成单间民房,第二围、第三围(二围右后三围前根据地形建有半围)都是四合院式建筑单元。整体建筑在结构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集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于一体, 专家称赞这种极富特色的民居建筑 “以凝固的旋律,为中国建筑文化、村社文化增添了极为精彩的华章。”其建筑结构突出的特点是:
安全性——邹家围虽然只使用土木建筑材料,但是历经340多年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设计及施工分不开。围屋的墙壁,下厚上薄,外围厚处有的竟达1.2米,筑墙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砌筑起墙基,在墙基上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土为主,夯筑时,在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封闭性——邹家围为防备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对外只在西北、东北、东南、西南方位建了四个门匾分别是“上兴围”、“斗山毓秀”、“如升”、“阜财”的防卫设施完备的大门,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弧形的外围屋像一条蜷曲的龙,与前半部池塘前沿高大青砖围墙连成一体,拱卫着 “辑侯公宗祠”,且邹家围的东、西、北三面都是自然石砌成的5至7米高的石坎,提高了建筑的外在高度令人难以攀越,加上整体的封闭性更强化了防御功能。围屋后墙窗户不大且较高,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关键部位的门一关,便设下层层关卡,封闭得严严实实的,村民可携武器凭借围龙屋瞭望孔、射击孔进行抗击。此外围屋内有深水井、砻、碓、风车、仓库等生活保障设备设施,还有书斋、商铺,这一切都使来犯之敌望而却步。
实用性——围屋每个建筑单元都是类似四合院的结构,各有一个小门楼,院门一关,就是独立的家居;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相通,住户生活方便实用。
合族聚居性 ——邹家围有近千房间,规模庞大。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最多时曾住300多户,1500多人。住户虽多,但由于围屋采用四合院结构,若干房间、天井和小门楼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而祠堂又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
三、民俗风情邹家围拥有很多精湛的民间技艺和独特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武术、舞狮、舞龙、八音班、请年酒、元宵迎灯、潮州大锣鼓、打醮、客家山歌和客家民谣等等,其中请年酒活动为邹家围独有,潮州大锣鼓更是全县闻名。
四、崇文尚武邹家围的创建者虽以戎马生涯赢取功名,却非常重视教育,因此邹家围历来有浓厚的崇文尚武风气。建围之初建有“云齐轩”、“三喻斋”两个书斋,后续建有“明照”、“端仁公私塾”、“活来书室”三个私塾培育子弟,青少年在读书之余练习武艺、强身健体蔚然成风,且一直以来以“尝众”收入奖掖学而优者,因此从清初开始就不断有考取文武举人、进士,人才辈出。现存的1块诰封神道碑、2块敕封神道碑、3座功名楣杆夹及完整铭文(另有4座不完整),充分说明了邹家围历史的辉煌。
根据丰顺县志和邹氏族谱的不完全统计,清代邹家围功名情况如下表(世数指邹氏丰顺开基祖邹肇松为一世):
单位:人
世数
一
二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进士
1
2
1
2
贡生
1
1
2
1
2
举人
1
1
2
3
2
庠生
2
2
3
8
8
6
5
国学生
14
14
17
16
12
10
20
18
廪生
1
15
15
17
18
13
12
22
20
附生
1
1
16
17
18
25
18
19
24
22
监生
2
1
18
18
20
28
2
26
25
25
秀才
3
2
18
18
23
30
28
28
27
30
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邹家围有邹宜芝、邹昌砚、邹宝光、邹少平 、邹昌俭 、邹孟坚、 邹玉堃等7人就读黄埔军校,毕业后都投身军队,为国效力。
五、俊彦英杰邹家围历来有爱国传统。八年抗战时上兴围门联是“国家至上,民族复兴”,活来书室门联是“活捉倭皇一刀两断,来随领袖建业立功”,邹家围人的追求和志向由此可见一斑。青少年中胸怀宽广、志向远大、追求真理,舍生取义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邹家围在革命战争年代追随孙中山先生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各有20多人,历史上邹家围在丰顺最早成立苏维埃政权。革命烈士有邹宜芝、邹兰芬、邹守专、邹其路、邹玉山、邹玉成、邹昌博、邹世镜等8人。代表人物例如:
邹瑞(1619——1689),字养浩,号辑侯,清初平定粤东功臣,邹家围创建人。他天资聪颖,胆大心细,自幼尚武,勤习骑射,勇武善谋。清初从军后,辅佐吴六奇平定粤东,累建军功。顺治十二年(1655),朝廷授为中军游击镇守饶平。随后,因忠于职守,军功卓著,获顺治皇帝嘉许,赐彤弓卢矢。康熙二年加衔副将从一品职。 康熙六年(1667),获朝廷特授骁骑将军并“诰封三代”殊荣,同年在璜坑社创建邹家围并立辑侯公宗祠。随后,奉命到湖广平乱。康熙九年(1670),任湖广德安府副总兵。康熙十一年(1672)辞官,朝廷“恩赐原品”,奉旨还乡,颐养天年。
邹玉山(1905—1932),原名其仰,革命烈士。民国15年(1926)首批加入农会,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5月,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建立时,邹玉山任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二中队队长。1927年底至1928年2月,先后率中队参加了出击梅县官塘、潘田团防和保卫邹家围等战斗。民国18年(1929)1月1日,任中共丰顺县县委委员、常委。同年任丰顺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常委、丰顺总工会筹备处主任等职。民国21年(1932)6月,在马图丹竹坑与进入苏区搜剿的敌人的战斗中牺牲,时年仅27岁。
邹玉成(1903——1927),原名其湘,早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国工农红军东江十团政委,后受派遣到本县龙岗以教书作掩护搞地下工作。1927年7月被捕后,受严刑拷打,威武不屈,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
邹仲平(1895——1954),民国广东省法官学校毕业,曾追随邹鲁参加辛亥革命,历任海南詹县县长、两淮草堰场场长、民国广东省政府秘书等职。
邹宜芝(1920——1944),1939年考进黄埔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立志从军报国。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127师连长,1944年6月3日,在抗日前线湖南株洲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建国后,追认为抗日烈士。
邹兰芬(1931——1949),广州勷勤师范学校毕业,投奔革命,任解放军粤赣湘边纵三团事务长。1949年7月18日在东莞县梅塘村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18岁。 建国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六、保护和开发现状邹家围规模庞大,布局典型,结构独特,保存状况完好。近来,丰良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名城”的号召,以建设“文化名城”为契机,推动绿色崛起开拓工作,成立了以书记、镇长及党委宣传委员任正副组长的丰良镇邹家围申报古村落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规划和实施邹家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省级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围内与周边环境整治,把开发邹家围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通过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推介邹家围这一古朴将军府,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前来调研、考察,文艺工作者前来采风,游人前来参观欣赏。并引导居民提高认识,自觉维护邹家围古建筑历史原貌,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筹资优化邹家围内、外环境,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公共设施,加大了邹家围维护和开发的力度,努力实现把邹家围建设成为客家原生态文化研究基地的目标。目前,已有效保护了围内主体建筑历史原貌和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完善了照明、道路、公厕、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局部建筑维护和周边环境优化正在进行之中。
七、开发前景邹家围建筑规模宏大,整体上是典型客家围龙屋结构,其中由四合院式的建筑而形成的围龙屋结构,则是客家围龙屋建筑中所独有的。邹家围创始人为清·康熙六年诰封骁骑将军、湖广德安府总兵邹瑞,是丰顺的历史名人,其事迹在粤东地区流传很广,在大埔县木窖村仍保存有纪念他的“邹公庙”。据传邹家围的勘察定局就是由平南王尚可喜上书,由顺治皇帝钦命国师前来勘定,作为邹瑞的将军府邸。因而邹家围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人文积淀和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生态建筑学、人文地理学、风景美学、环境心理学和人居环境选择等学术研究价值。
邹家围位于206国道旁,距丰顺县城22公里,距梅州市70多公里,交通非常便利。且与省级韩山森林公园毗邻,与丰良温泉度假村、清初铁印总兵吴六奇故居“少师第”、省级古村落建桥围、龙鲸河漂流、铜鼓嶂、黄花村乡村游等旅游景点连成一线,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附录】邹家围相关数据资料
四大门楼:
西北门匾“上兴围”,方门,总高5.06米(门高2.10米,宽1.50米),民国黄埔军校生邹少平为此门拟联为:“国家至上,民族复兴”;
东北门匾“斗山毓秀”,方门,总高5.26米(门高2.10米,宽1.50米);
东南门匾“如升”,方门,总高3.81米(门高2.20米,宽1.51米);
西南门匾“阜财”,圆门,总高4.35米(门高2.34米,宽1.56米),民国丰顺县参议员邹鲁生为此门拟联为“民康物阜,近道生财”。
名人故居古迹:
“辑侯公宗祠”:清·诰封骁骑将军、湖广德安府总兵邹瑞府邸;
“存耕庐”:民国广东省政府秘书邹仲平故居;
“仲平桥”:民国广东省政府秘书邹仲平建造的混凝土驿道古桥;
“仲平楼”:民国广东省政府秘书邹仲平建造的村防卫碉楼。
重要历史文物:
诰封木刻板(康熙六年)7块:清·诰封邹瑞圣旨木刻板;
诰封木刻拓印件(康熙六年)1本:清·诰封邹瑞圣旨木刻拓印本;
诰封神道碑1块:清·骁骑将军邹瑞诰封三代神道碑;
敕封墓道、神道碑各1块:清·同治庚午科武举人、赐进士、武略骑尉邹名标敕封三代墓道碑;清·道光丁酉科武举人邹文贞敕封三代神道碑;
楣杆夹3座:清·嘉庆庚申年岁进士邹承昭,清·乾隆丁酉科岁进士邹缵功,清·嘉庆甲子科武举人 、骠骑将军邹庆昌立;
楣杆(不完整)4座:清·同治庚午科武举人、赐进士、武略骑尉邹名标,清·嘉庆丁卯科武举人邹鹏飞,清·道光丁酉科武举人邹文贞等。
“永暄堂”木匾1块:清代广州府盐运使手迹;
“千一公祠”门匾1块:民国时期名人邹鲁手迹;
相关历史文物:大埔县枫朗镇下木村邹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