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学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主要指(稷下学宫),讲解管仲或其学派的著作,吸收众家所长,著书新说,汇编成管子一书的游学之士。

参与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阴阳家学派主要以管仲学派和邹衍为代表。

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学说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体现于《管子》书中的《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等篇中。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学说,仅仅表现出五行相生的特色,不言五行相胜,主张以五行配合四时季节的变化。《四时》说:“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日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意思是,东方的季节为春,配木,其气是风;南方的季节为夏,配火,其气是阳;西方的季节是秋,配金,其气是阴;北方的季节是冬,配水,其气是寒;中央是土,其德性是辅四时运行。这就将木、火、金、水、土五行与春夏秋冬四时节令配合起来。

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以宗教迷信的神秘色彩宣扬皇权神授,迎合了战国各国君主争相统一中国的欲望。这种学说表现在历史观上,就是宿命论和循环论。

这样,“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五行》)。

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学说一项根本性的内容,就是“圣王务时而寄政”。因为他们认为,“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四时》)他们认为阴阳的消长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而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律,刑政和德政要适应四时。所以管仲学派主张统治者要严格按照四时的运行变化而作为,施政一定要配合四时与五行。如果布政不合时令,就会导致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失调,灾难就会来临。《四时》篇对春、夏、秋、冬四时所要作的事情规定的很详细,每一时节都规定了五个大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管仲学派积极地为统治者所设计的治理国家蓝图的具体实施措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