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保彦系蒲县城关镇古坡村人,1955年出生[1],共产党员,现任蒲县城关镇城关村委支部书记。近年来,他依靠党的富民政策,抓住机遇,实施了大面积的“四荒”治理工程,致力于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致富之路,为带动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实现了 “四荒”治理开发利用的又一次飞跃。 1986年,崔保彦自筹资金50万元,在沿昕水河流域的古坡滩,打了一条1000米长的顺河坝,并在河坝中修筑30条隔坝,经过两个夏天引洪、淤泥漫地150亩,现已发展成集刺槐、杨树、油松,仁用杏等为一体的综合苗木基地,仅此一项年收入达10万元;1994年,投资17.3万元,在古坡的四沟修筑了一条长32米,宽56米,高25米的沟坝,新增耕地150亩,年收入10万元;1996年,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一次性投资5万元,在距古坡村12公里的红道乡葛店村圪叉坡,购买了使用期33年的荒山荒坡荒沟1.2万亩。之后又投资17万元,购买了拖拉机、旋耕耙、翻滑犁、沟播机等大中型农用机械,采取“边治理,边种植,边受益”的办法,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开发利用。经过3年的治理,开通盘山公路8公里,新修水平梯田3500亩。97年,新增耕地全部种植了玉米、土豆、豆子、葵花、谷子等农作物,年终一算帐亩均收入200元,利润微薄。88年为提高新增地的经济效益,他又三下安徽考察,聘请专家实地论证,投资12万元购回了适宜本地种植的白芍、牡丹、生地、知母、桔根、黄芪、白术、板蓝根等10余种中药材,建起中药材生产基地。现在的3500亩地,亩均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其余的8000亩荒坡荒沟,已根据地形地貌,全部整治成鱼鳞坑、水平条带,栽植了仁用杏、刺槐、油松、杨树、山桃树等,使1.2万亩荒山荒坡荒沟全部得到治理和利用。到目前,崔保彦的三处(古坡滩、四沟、葛店圪叉坡)治理工程,固定资产达260万元,年创收60万元,纯利润35万元,人均收入达6万元。
回顾他走过的路,不难看出,崔保彦的“四荒”治理经过了治理、利用、收益的发展阶段。他实施滚动发展的步骤,走过了投资——发展——收益——再投资——再发展——再收益的发展之路,形成了集农、林为一体的规模化发展、基地化建设、科技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发展格局。为我市乃至全省深化“四荒”治理,发展庄园经济,恢复绿色生态开创了先例。他也因此被评为全省水土保持“治理大户”,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2001年又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成为闻名全国的先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