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罗善德,1960年出生,德国人。 罗善德
1980至1981年在复旦大学学习中国近代史。
1991年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公司。
2002年帮助法国领事馆开创了“上海法国周”活动品牌,至今已举办8届。
2009年7月,担任上海世博会欧盟馆馆长。
人物经历罗善德,不仅是一家公关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承接了巴黎大区和阿尔萨斯区在世博地方馆的布展工作,更是上海世博会欧盟馆馆长。在离世博会开幕仅剩100多天的关头,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已经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成功当选世博会欧盟馆馆长人总是不知道一件事情会对你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罗善德通过几次办展,赢得了欧盟委员会的认可,也为自己赢得了世博会欧盟馆馆长的头衔。 罗善德
罗善德是德国人,他很高,有一个大鼻子。大概是在中国生活久了的缘故,他的相貌中又带着东方人的柔和。
1978年,国门打开后,罗善德趁着春风来到了中国,谁曾想这一来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他辞去了某大型企业的一份不错的工作,自己下海当了老板。“我这个人很独立。”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他在中国开的这家公司GIBCOM,经历了近20年风雨之后依然健在,罗善德把它经营得有声有色。
2009年2月,欧盟正式决定参加上海世博会,并分享比利时馆的1000平方米作为展出平台。到了7月,欧盟欧洲委员会发现需要为他们的场馆找一位馆长。罗善德接到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Abou的电话,建议他参加这一次甄选。罗善德欣然接受,并将50页的人生经历介绍递给了委员会。
几天后,好消息传来,罗善德成功当选为欧盟馆馆长。
上海世博会盛况空前,举办期间有2万多场文艺演出将在这里举行。欧盟馆馆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欧盟参展期间举行文化活动的场地、时间、人员安排。
不久前,法国歌剧团希望在世博会期间到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然而东方艺术中心的场地早已安排满了,他们找到了罗善德。罗善德了解了东方艺术中心的场地安排情况,得知西班牙馆邀请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演出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就与东艺沟通。东方艺术中心负责人解释说:“那是特例。”但罗善德几经协调,终于还是帮法国歌剧团争取到了演出场地。 罗善德
“中国政府办事风格和西方正越来越接近。”罗善德说,“这主要是因为法律的不断完善。不过,西方的法律多如牛毛,从头到脚都规定得严严实实,而中国则好说话得多。”
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广西待过一段时间,他觉得,“那时的中国政府几乎什么都能商量”。这种高自由度的谈判现在看不到了,虽然还有商量的余地,但随着法律的完善,有些界限非常明显。
罗善德一方面认同这种变化,一方面又有点不适应。“我更喜欢中国人性化的政策。”他说。目光如炬看准中国市场世博会是世界闻名的盛会,每个国家都会拿出最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成果参展。瞄准这一商机,罗善德转行做起了布展业。
罗善德的公司主要做咨询业务。1991年,咨询还是一个时髦的词。中国的国门刚打开不久,许多外国公司想要进入中国市场,但他们对中国一无所知,就要找罗善德这样熟悉中国国情和政策的人帮忙。
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申办2010年世博会,就在随后一年,罗善德果断地终止了咨询业务,把工作重点放到公共关系上,这一转身,使他在同行中又跨前了一步。
从1999年中国决定申办世博会到2002年申办成功的3年间,罗善德接下了“波尔多”葡萄酒的推广业务,也成功举办了4届“波尔多”杯服务员托盘竞速比赛。服务员手托葡萄酒在繁华的南京路上竞走比赛,当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是罗善德事业起步的跳板,直到今天,罗善德办公室的墙壁上,还挂着服务员托着葡萄酒疾走的照片。
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举行成员大会,对2010年世博会举办地进行投票,中国上海成功当选。世博会是世界闻名的盛会,每个国家都会拿出最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成果参展,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市场已成了一块诱人的蛋糕——“布展业一定有极大的发展机会。”罗善德目光如炬,看准了中国市场的前景。
21世纪初,改革大潮风起云涌。在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中国政府本着鼓励外商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原则,增加了鼓励类目录,由过去的186条增加到262条;减少了限制类目录,由112条减少到75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寻找机会。 罗善德
“如果要说这10年的变化,我觉得是咨询公司‘冒’得太快了。全球都开始重视中国市场,愿意和中国做生意的国家越来越多。”罗善德说。
由于起步早和转型早,罗善德的事业发展得比较顺利,除了毛遂自荐拉来欧盟委员会的项目之外,罗善德自己基本没找过什么项目。“都是项目找上门来的,我凭自己兴趣接,拒绝了许多单子。”
今年年初,罗善德承接了巴黎大区的世博布展项目,最近又接到了法国阿尔萨斯区的布展任务。布展的任务看似简单,其实要把外国设计师的理念不走样地变成成品,需要和施工方反复商量,不断修改,一点马虎不得。今年5月世博会开幕后,人们就能在城市馆看到法国这两个区的布展成果。
虽然想过扩大公司规模,但罗善德还是坚持把人数控制在6人。“几个员工都是跟了我十几年的。一味扩大公司规模并无意义,高效益才是我所追求的。”罗善德说。
2002年,上海法国领事馆找到罗善德,希望办一个推广法国文化的展览。谁能想到正是罗善德和他的团队的策划,才有了如今在雁荡路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上海法国周”活动。延续至今,这个活动已办了八届。
“去年‘上海法国周’一共吸引了30万人次来参观。而参与活动组织的,只有我们6个人。”罗善德不无自豪地说。这6个人的团队里,有一位正是罗善德的中国妻子,他在人前总是幸福地说:“我和太太共同创造着事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