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 é
【释义】①错误;有差错的:讹字|以讹传讹。②用威胁手段骗人财物:讹人|讹诈|讹钱。
【讹传】 #échuán错误的传闻。
〖例句〗前些日子,社会上讹传商品要涨价,于是人们便大量抢购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造成了浪费。
【讹诈】 #ézhà①假借某种理由,用威胁手段向人勒索、敲诈。②威胁恫吓。
〖例句〗我们不惧怕大国的核讹诈。
讹 <名>
(形声。从言,化声。字本作“譌”。本义:谣言)
同本义
譌,伪言也。――《说文》
字亦作“讹”
民之讹言。――《诗·小雅·沔水》
讹言大水至。――《汉书·成帝纪》
又如:讹言(谣言)
差错
讹
讹 <动>
讹诈
改变;感化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诗·小雅·无羊》
变化
式讹尔心。――《诗·小雅·节南山》
岁月迁讹,斯风渐笃。――《通志》
不
讹 è
①错误:以~传~。
②敲诈:~人。
【讹传】错误的传说。
【讹误】(文字、记载)错误。
【讹音】错误的读音。
【讹诈】
①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行索取财物或其他权益。
②威胁恫吓。
讹é 1.虚假。 2.讹误;错谬。 3.怪异;怪诞。 4.妖言;谣言。 5.指徒歌;歌谣。 6.吓诈。 7.书法用语。 8.蛇的别名。 9.通"吪"。感化;改变。 10.通"吪"。行
动;移动。
讹字是指传抄、书写过程中字形发生了讹变的字。
汉字的讹变影响到语词,就产生了讹变的语词。这些语词人们长期使用,具有了固定的音、形、义,但仔细推究一下,却发现它不符合汉语构词的一般规律,不能由字义来推知词义的由来,如“行李”、“请假”、“逃之夭夭”等。这就是汉语语词的讹变现象。
1、行李
“李”字主要有两解:一是指一种果树,就是李子树,或是这种果树上长的果子,这是“李”字的本义;二是用作姓氏,这是后起的意义。它为什么又出现在“行李”一词中呢?“行李”的“李”与上述“李”的两种义项有什么联系呢?
“行李”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左传•僖公三十年》中有这样一句话:“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据此看来,这个词不会是“音译外来词”,也不可能是“同音假借”。
唐代就有人注意到“李”字出现在“行李”一词中的不合理。唐人李涪在《刊误》一书中指出,这句话中的“行李”原写作“行使”,指的是“行人”(远征的军人)和“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消灭郑国,留下它做秦国在东边的落脚点,那么,秦国的军队和使臣要到东边来,郑国就可以为之提供驻地和物资,这对秦君来说有利而无害。问题在于,“行使”为什么会变成“行李”呢?原来,“使”字在秦代统一文字以前写法不一,从地下出土的《左传》古简看,“使”字可写作“”(由山、人、子三个构件组成)。后来有人在传抄《左传》的过程中,可能因为不了解“使”字的这种写法,把“”字误作“李”字,于是“行使”就变成了“行李”。后人以讹传讹,“行李”一词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2、请假
“假”字有“伪(非真)”、“借”以及从“非真”之意引申而来的“假定”、“假设”之类的意思,也用于姓氏。用作以上各个意思时,“假”读上声。但还有用于“告假”、“放假”、“假期”等词中读作去声的“假”字,人们一直弄不清它的来历。
实际上,这个“假”字为“暇”字之误。初唐诗人王勃的成名之作《滕王阁序》中有一句“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其中“暇”字有的版本也作“假”。从五代和两宋时大量的唐文选本来看,“休暇”、“休假”两词在当时是同时存在,并行不悖的。一般认为它原是衙门中师爷的行业性“别字”,以后流传到民间。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辨讹”一节中就指出:“假,音贾,伪也,又借也。官衙借用作休暇之暇,音如嫁,曰告假、给假……”以前老百姓没有“告假”、“给假”这类问题。官府给某个官吏几天空暇时间,这叫“给暇”或“放暇”,官吏向上司要求休暇,这叫“告暇”。但衙门中的师爷常使用一些行业性“别字”,惯于把“暇”写作“假”,以后逐渐流传到民间,时间长了,人们习非成是,结果就没办法纠正了。
3、目不识丁
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是不是说连“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目不识丁”一词是“目不识个”的讹变。《唐书•张宏靖传》:“背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宋人窦苹在《唐书音训》一书中,则说:“丁恐当作个”,也就是说,“不如识一丁字”中的“丁”,应当是“个”字之误。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亦认为如此,说明《唐书》所说的确实应该是“目不识一个字”。后来由于印刷或抄写时的一时讹误,一般读者又不深究,故而流传为“不如识一个丁字”,后演变为“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