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状振(杨壮振、易晨),河北邯郸人,青年传媒学者,文学博士,国家文学信息网编辑、中国电视批评论坛编委、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社科院《新媒体发展报告》撰稿人,兼任多家省级卫视特约撰稿人及评论员,其文以大气厚重、观点独到、人文气息浓郁著称。
杨状振博士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评论》、上海大学《世界

[1]
传媒产业评论》、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中国版协《中国图书评论》、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中国广电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广播影视学刊》、新华社《中国传媒科技》、广东/深圳电视台《南方电视学刊》、《北方传媒研究》、《西部电视》《郑州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及评论类文章一百余篇。所撰文章及观点先后被《新华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或收录,流传于各大网站,先后获得宝钢教育奖、光华教育基金优秀研究生奖、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等奖励。
论文发表:1.《金融危机下的民族动漫产业及其结构变革》,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6期
2.《无处不在的艺术人文氛围——法国文学书籍的出版、翻译与阅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1期
3.《场域与视角: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多维解读与批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4.《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 《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大学)2009年卷
5.《1978—2008:中国电视产业化经营机制流变研究》,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
6.《2007年中国纪录片创作报告》,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2期
7.《中国电视批评的史学建构》,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1期
8.《多样题材彰显主流特色——2007年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概述》, 《中国电视》2008年第4期
9.《论突发事件电视新闻报道的修辞敏感性——兼谈四川汶川地震灾情报道的修辞策略》, 《中国电视》2008年第9期
10.《简析美国电视节目类型观念及其谱系划分》, 《中国电视》2008年第11期
11.《用真情讲述故事 用爱心温暖人生——四川卫视〈真情人生〉栏目的价值理念与传播定位》, 《中国电视》2009年第4期
12.《电视收藏鉴宝:体验经济下的节目传播模式及其批评》, 《中国电视》2009年第12期
13.《美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监管体系探析》, 《电视研究》2008年第1期
14.《我国IPTV产业运营模式比较研究》, 《电视研究》2008年第4期
15.《经济危机下法国图书出版业的变局调整与应对策略》, 《中国出版》 2009年第2期
16.《英国童书市场的出版与发行》, 《中国出版》2009年第6期
17.《中国电视的产业化变革》, 《中华新闻报》2009年1月7日第D1版
18.《论电视剧〈闯关东〉的叙事学特征及其文化“游吟”功能》, 《文艺评论》2008年第3期
19.《俄罗斯图书出版发行业的市场化道路》, 《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1期
20.《哲学王国里的浪漫诗情和人文飘带——德国图书出版现状纵览》, 《出版广角》2008年第9期
21.《商业逻辑下的生存智慧与博弈策略——英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经营状况扫描》, 《出版广角》2009年第5期
22.《都市中的守望者:关于张杨电影中的文化情结》, 《电影新作》2006年第2期
23.《求索的镜像:中国电影文化的转换与位移》, 《四川戏剧》2006年第6期
24.《困境中的救赎:关于电影〈无极〉》, 《电影文学》2006年第2期
25.《乱像下的信仰:评影片〈达•芬奇密码〉的叙事主题》, 《电影文学》2006年7期
26.《“疯狂”下的温情与忧伤》, 《电影文学》2006年第10期
27.《〈夜宴〉:一次文本内外的欲望漂移与显影》, 《电影文学》2007年第5期
28.《徘徊在镜像生存的边缘——评〈茉莉花开〉中的女人们》, 《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4期
29.《山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30.《中国广电管理体制变革中的几个问题》, 《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10年第2期
31.《电视相亲类节目研究综述》, 《现代视听》2010年第10期
32.《我国电视动画片的创作现状及其营销变革》, 《电视研究》2009年第9期
33.《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及其理论发展》,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4.《美国电视类型化制播实践研究》, 《国际广播影视学刊》2008年第11期
35.《电视产业化理论探索扫描》, 《南方电视学刊》2008年第5期
36.《电视栏目剧的话语空间与运营态势》,《北方传媒研究》2008年第1期
37.《中国IPTV发展全景观察》, 《天津广播电视》2008年第3期
38.《IPTV广告的媒介传播特点与产业运营》, 《现代视听》2008年第6期
39.《IPTV视听节目发行运营模式比较分析》, 《现代视听》2008年第9期
40.《自助餐式的美剧类型化制播实践》, 《视听界》2008年第4期
41.《手机电视发展态势思考》,《广播电视信息》2007年第11期
42.《国外IPTV产业运营模式研究》, 《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2期
43.《连横对策与蓝海战略:成都传媒集团改革观察》, 《北方传媒研究》2009年第2期
44.《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论问题争鸣》, 《南方电视学刊》2009年第1期
45.《新世纪中国电视产业运营的理论探索与问题反思》,《声屏世界》2009年第12期
46.《电视独播剧的发展空间与博弈困局》, 《视听界》2009年第3期
47.《传者受者他者:传播学视域下的“解说门”事件》, 《荧屏内外》2006年第6期
48.《电视购物运营模式的构调整与产业重组》, 《视听界》2009年第5期
49.《央视春晚:新民俗更须政策引导》, 《广告大观》2007年第4期
50.《电视购物:现象与思考》, 《广告大观》2007年第6期
51.《IPTV广告的媒介传播特点与产业运营》, 《现代视听》2008年第6期
52.《2008年重大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述评》, 《现代视听》2009年第1期
53.《中国新媒体理论研究发展报告》, 《现代视听》2009年第5期
54.《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转型思考》, 《现代视听》2009年第9期
55.《十一运会:数字时代的体育传播模板》, 《现代视听》2009年第10期
56.《上海广电整体制播分离的意义与问题》, 《现代视听》2010年第1期
57.《武林外传:“颠覆”还是解构》, 《声屏世界》2009年第1期
58.《电视、奥运与文化政治》, 《声屏世界》2008年第9期
59.《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再审视》, 《声屏世界》2009年第1期
60.《电视综艺节目娱乐化发展十年回顾与反思》, 《声屏世界》2009年第8期
61.《新媒体的连续议程设置功能及其民主意见生产机制批评》, 《新闻导刊》2009年第4期
62.《定位与讲述:〈百家讲坛〉生存模式分析》, 《贵州电视》2006年第6期
63.《收视率VS绿色收视率:电视评价体系的博弈》, 《云岭声屏 》2008年第11期
64.《电视文艺节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 《首播》2009年第7期
65.《中国广电集团化改革的进程反思与体制悖论》, 《潇湘声屏》2009年第11期
66.《〈夜宴〉:冯小刚的裂变与迷失》, 《艺术广角》2007年第1期
67.《贾樟柯电影:如菊影像与似酒情怀》, 《艺术广角》2007年第3期
68.《畸零的美学——重审张元电影的影像世界及其叙事范式》, 《文景》2009年第11期
69.《维度•范式•方法:建构中国电视批评史》, 《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09年秋季卷
70.《美国电子出版市场观察》, 《对外传播》2010年第1期
71.《日本民族动漫业的出版模式及其海外文化传播》, 《对外传播》2010年第4期
编著出版:
1.《中外当代电影名作解读》(峻冰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参编
2.《中外当代电影名作解读•续编》(峻冰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参编
3.《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黎风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参编
4.《电视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欧阳宏生主编,北京大学版社,2009), 参编
5.《信息网络与文化新发展》(王正平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9), 参编
6.《中国新媒体发展皮书》(尹韵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参编
7.《中国电视批评史》(北京大学版社,2010), 执行主编
学术研讨:
1.复旦大学第七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上海,2007.11)
2.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 “全国新闻学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北京,2008.4)
3.中国传播学会、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深圳,2008.4)
4.中国(青海)•三江源世界山地纪录片节高峰论坛(西宁,2008.9)
5.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重庆,2008.11)
6.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世新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北京,2008.11)
7.中国人民大学2008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北京,2008.11)
8.暨南大学第二届国际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广州,2008.12)
9.中国新闻史学会2009年会暨中国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研讨会(南京,2008.12)
10.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 “全国新闻学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北京,2009.4)
11.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Chinese Media,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London, 2009.6)
12.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上海,2009.7)
13.中国传播学会、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第十一届传播学大会”(北京,2010.7)
14.国家广电总局、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第九届长春电影节(长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