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年间,襄阳有两个大户,一个是单家,主人单懋谦是当朝宰相;一个是杨家,主人杨君盘是安襄荆郧总绅士,两家住一条街,门对门。这两家的家族亲戚倚仗权势,在城里启梁造屋,抢占屋场,把城里的一条路挤得只剩几尺宽。谁要打这儿过,骑马调不过头,挑担换不过肩,人们称这儿叫“巷道子”。
就这,两家还不罢休。有一年,杨家又要扩建大院,墙根脚下到巷道子中间。单家见杨家占了便宜,就不依啦,说占了这边的屋场。杨家偏不认帐,说巷道子是杨家屋场。两家闹得不可开交,县衙、府上都不敢管这个闲事。单家见杨家死不服输,就写了一封家书,叫单大少亲自送到京城给单懋谦,想用当朝宰相的行势来压杨家。
嗨,难怪人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猜单懋谦看了信咋办?他二话没说,提笔就在纸上写道:“千里送信一墙,让他两墙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教训家人,眼皮子莫太浅了,要给后人留下好名声!不光那一墙不争,还要让两墙!单大少碰了一鼻子灰,气儿都没缓过来,又打马赶回襄阳,赶紧差工派役,准备挪墙。这挪墙比不得挪桌子板凳,伸手就动,单家硬是把临街的房子拆了,重新摆治椽木檩条,重新下墙脚,比盖新房子费的功夫还大!你说要用好长时间?花好些钱?
大门大户的墙,都是三、四尺宽,两墙一让,巷道子就宽了丈把子。城里百姓们见单家腾宽了巷道子,说单懋谦肚量大,积了功德。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杨家本想多占点儿屋场,没想到单家来这一手。杨绅士想,人家单家恁大的行势,还这么大肚量,我杨君盘要是还死脑筋,岂不遭众人嗤笑?人家能积功德,我就不能积功德?想到这儿,他也差工派役,把自家的墙也往里缩了几尺。
这一来,巷道子不光骑马能调头、挑担子能换肩了,三张牛车并着走还大宽大展呢!从这儿起,人们称巷道子叫“仁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