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姓名:康辉
主持栏目:《新闻20分》(2009年8月17日开始)、《新闻直播间》(2009年8月17日改版的整点新闻)、《新闻30分》、《法治在线》(2009年8月27日开始)、《世界周刊》 、《晚间新闻》、《新闻联播》(2006年6月5日、2007年12月8日分别搭档李梓萌、李瑞英亮相新闻联播,现正式成为新闻联播主播)
主持过的栏目:《世界报道》,《今天》,《晚间新闻报道》,《新闻早八点》,《现在播报》,《东方时空》,《午夜国际观察》,《朝闻天下》,《午夜新闻》,《新闻周刊》(2009年8月29日)...
属相:猪
生日:1月17日
籍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灯明寺镇东源流寺村
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业余爱好:看电影
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活着》
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生日:1972年1月17日(农历1971年12月2日)
年龄:37岁(2009年)
康辉,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进入CCTV新闻中心,服务至今。在近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历任CCTV-1《晚间新闻报道》《新闻早八点》、《现在播报》主播,新版《东方时空》、《午夜国际观察》主持人。目前担纲CCTV-新闻频道晚间时段节目《今天》主播、《世界周刊》主持人。1997年至今,参与主持CCTV多次大型新闻直播报道,因出色的工作表现,2001年破格晋升为主任播音员(副高级职称)。
其新闻节目主持经历可从1997年3月担任CCTV第一次多点大型直播《天象奇观——日全食与彗星同现》主持人算起,当年那次成功的直播活动为之后CCTV的所有大型新闻直播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康辉个人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其工作逐渐摆脱了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新闻播报,开始积累经验、形成个人特色。
【康辉参与主持的大型新闻直播节目】1997年香港回归,赴港作现场报道,任新闻主播,解说“政权交接仪式”等多场活动;
1998年三峡临时船闸开通现场报道主持人、美国空袭伊拉克特别报道主持人;
1999年澳门回归报道新闻主播、张家界《穿越天门特技飞行表演》现场直播主持人、《相逢2000》大型直播报道中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华世纪坛与北京市民共迎新千年”活动的解说、美国袭击南联盟特别报道主持人;
2000年大型考古发掘报道直播节目《老山汉墓探秘》现场主持人、《新世纪》大型直播节目中担任“世纪国宝展”现场主持人;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年会》直播报道主持人、APEC上海年会大型直播报道主持人;
2002年《亚洲开发银行年会》直播报道主持人;
2003年《人大、政协两会直播报道主持人、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主持人。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大型考古发掘报道直播节目《老山汉墓探秘》、APEC上海年会大型直播报道、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
2000年的《老山汉墓探秘》是CCTV第一次对考古活动进行直播,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考古热”。康辉娴熟、灵活的现场报道,将略显枯燥的考古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充分体现了主持人的个人特色。这个节目也使其继1998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会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之后,于2001年第二次获此殊荣,并同时获得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政府奖)一等奖。
2001年的APEC上海年会大型直播报道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均属于长时间、多场次的直播,康辉在这两次“硬仗”中均体现出对直播节目现场的驾驭能力、对特殊情况的反应能力,风格清新、质朴,从不过多地表现自己,而是恰到好处地起着新闻现场、演播室嘉宾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2002年8月-2003年4月每周日CCTV-1播出的新闻栏目《午夜国际观察》也是康辉主持经历中重要的一环。这是当时CCTV-1唯一的一档国际新闻深度访谈节目,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在国际问题研究者、国际新闻报道同行中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康辉全程参与了节目的策划、撰稿、演播室访谈,与嘉宾配合默契,深度挖掘一周中最值得关注的国际新闻事件背后潜藏的政治、经济因素,进一步体现了清新、质朴的个人特色。
如今,CCTV全新的新闻频道里,康辉在《今天》和《世界周刊》中继续着对新闻工作的追求。
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进入CCTV新闻中心,服务至今。94年《晚间新闻报道》改版后担任国际新闻部分《世界报道》的首任主持人,2000年11月至2001年任《东方时空》主持人,2001年至2002年7月任早间节目《新闻早八点》主播,主任播音员。
【康辉参与制作的大型节目】
1997年CCTV第一次多点大型直播《天象奇观——日全食与彗星同现》主持人;
1997年香港回归,赴港作现场报道,担任新闻主播,解说“政权交接仪式”等多场活动;
1998年三峡临时船闸开通现场报道主持人、美国空袭伊拉克特别报道主持人;
1999年澳门回归报道新闻主播、张家界《穿越天门特技飞行表演》现场直播主持人、《相逢2000》大型直播报道中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华世纪坛与北京市民共迎新千年”活动的解说、美国袭击南联盟特别报道主持人;1999年直播国庆50周年庆典。。。
2000年大型考古发掘报道直播节目《老山汉墓探秘》主持人、《新世纪》大型直播节目中担任“世纪国宝展”现场主持人;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年会》直播报道主持人、APEC上海年会大型直播报道主持人。
从2003年到2008年直播报道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并在2007年直播报道“嫦娥一号”升天。
2007年7月直播“香港回归十年·庆典晚会”和“香港回归十年直播特别节目”
参与直播报道了2008年发生的所有重大新闻事件,例如:抗击冰雪、抗震救灾、奥运火炬传递、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神州七号发射等等!
2008年康辉直播“聚焦残奥会——北京奥运会欢迎宴会”
2008年11月份的华盛顿G20峰会直播主持人;
2009年亚洲博鳌论坛之“康辉:对话博鳌”;
2009年4月初的伦敦G20峰会直播主持人;
2009年3月28日直播“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庆祝大会”;
2009年5月12日全天直播“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直播特别报道--重回 重建 重生”(2008年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直播“今天是壮行日”,一年之后的5.12周年祭直播“今天还是一个壮行日”!)
2009年8月16日直播在京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点火起跑仪式”
2009年9月8日,9日,11日三天出镜《新闻直播间》直播主持“大型媒体公益行动·直击斑马线”
2009年9月17日直播特别节目“金融危机一周年·复苏--复苏路上的全球与中国发展
”
2009年10月1日康辉&李瑞英搭档,现场直播解说国庆60周年盛大阅兵式!(10:00--12:30)
2009年10月1日康辉&张泉灵搭档,直播主持国庆60年联欢晚会后的“盛典”特别节目(1日晚22:00--2日凌晨1:00)
2009年10月10日 上午进程式直播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
2009年10月13日 特别直播“中俄建交60周年大会”
2009年11月,全程直播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
。。。。。。
【康辉所获荣誉】
1998年获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政府奖二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会
播音作品一等奖;
2001年获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政府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会主持作品一等奖;
2004年中国电视主持人最佳电视新闻主播奖;
2008年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中宣部批准的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等级的大奖,每年一次)
2008年,2009年获中央电视台十佳优秀播音员 主持人奖
新周刊评出的2008中国电视榜 年度节目主持人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特别节目获年度主持人奖 特别节目主持人群康辉/白岩松/张羽/敬一丹/李小萌/董倩/柴静/赵普/张泉灵/海霞/文静/李梓萌/郎永淳/耿萨等获此大奖!
在五四运动90周年到来之际,中央电视台团委在600平米演播室举办了“我们台里的年轻人”--2009年五四青年节特别活动,台闭路电视进行了现场直播。10名青年主持人、出镜记者展开了业务能力的比拼,通过自我介绍、特别开场、齐心协力、同题争鸣、潜力无限5个环节的紧张角逐,新闻中心主持人康辉获得金奖。
2009年康辉获第二届“华鼎奖”提名(中国年度新闻节目最佳表现男主持人提名)
2009年 第三届天下英才中国100主持人公众形象满意调查榜排名第十五。
2009年 入选中国电视主持人“60年60人”(“新中国60年60人”荣誉大奖!)
【网站专访:康辉——新闻就是我的性格】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于在早晨打开电视看<<新闻早八点>>的人,你一定会认识他;如果
你是一个喜欢看<<晚间新闻报道>>并关注国际新闻的人,你一定熟悉他主持过的<<世界报道>>。和郎永淳刚播新闻时成为人们争论的“暴风眼”、沈冰因主持世界杯报道掀起“冰风暴”不同,康辉从1994年担任<<世界报道>>首任播音员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到成为受人关注的新版<<东方时空·新闻早八点>>主播,人们似乎很自然地就接受了他,他好像当然应该是一个新闻播音员,虽然他只是偶然选择了这个专业;质朴、纯净带着浓重学生气质的他播新闻时却十分成熟稳重,给人以信任感。他外表平和内心火热,对电影有着执著的喜爱,认真、严谨的他在活泼外向的播音系里是与众不同的另类,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他都算得上是人们眼中的好孩子。
学生气质中透着成熟稳重
康辉年轻、英气、正直的面孔和充满朝气、力度的播音加上那认真的样子,透出一股浓重的学生气质。说到这一点康辉说可能新闻播音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与社会的接触较少,而他也习惯固守在自己的天地里,所以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自己性格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熟悉他的老师和同学都说他这么多年仍保持了学生时代的朴实和单纯,他自己认为是性格使然和一张学生味的脸带给观众这种感觉。康辉对自己身上的这种学生气质却并不满意,因为在播新闻时会让人感觉缺乏人情历练,不够成熟。其实正是他的这种学生气质中透着真诚认真、朴实稳重的风格,让观众产生了信任感,并很快接受他。我说他可以往学者型主持人方向发展,他笑着说太夸奖他了,但我觉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他能够达到。
播音系里的“另类”和大家眼中的“好孩子”
广院播音系作为一个艺术类的专业,学生总会很活泼、外向甚至有些表演的特点,而康辉总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做事特别认真,生活和学习严谨有序,以至许多人认为他不可能是学播音的,于是他成了播音系里“另类”,甚至愚人节大家都不敢开他的玩笑,因为认真的他会真的相信。同学施翌(<<中国音乐电视>>主持人)评介康辉说“电视上康辉是什么样子,生活中他就是什么样子”。长期颠倒时差,他仍然在这种缺少乐趣的工作中勤勤勉勉、踏踏实实;生活中严谨有序,厌恶虚于应付的社交和媚俗;一如他播音时朴实庄重而充满朝气的性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像大家眼中的“好孩子”。
偶然的选择和新闻职业感
康辉从事新闻播音其实有许多的偶然性,虽然在中学只有一次参加电视节目录制的经验,但因为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听说了这个特殊的专业,就想试一试,许多老师和同学也认为他根本不适合去播音,而且肯定考不上,只有语文老师支持他。固执的性格和不愿屈服于别人的成见的想法使他最终以文化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广院的播音系,并一直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最终顺利地进入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了一名新闻播音员。在许多同班同学都成为知名主持人火爆荧屏时,康辉仍坚守在三尺播音台后,没有去尝试别的节目主持,他认为干一件事就要干好,在新闻播音上自己还远没有到达顶峰。新闻播音是一种紧张、单调的工作,十分辛苦,无论是在主持<<世界报道>>的六年中,还是后来进入<<东方时空>>,康辉都兢兢业业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甚至经常凌晨三、四点就得为播出新闻去做准备,用他的话来说这并不是对新闻的执着和形式上的爱好,而是一种职业感,一种认真的职业素质。
播音中让我心跳的记忆
谈起从事播音中记忆深刻的事,他说总是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进直播间,第一次主持大型多点直播,第一次外景主持。“第一次直播印象深刻,感觉就是紧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空荡荡的演播室只有自己一个人,仿佛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但第二次就绝对不会有这种感觉了。”CCTV第一次多点大型直播——日全食,康辉成功经受考验,表现出对大型新闻直播的驾驭能力。而上海APEC会议的直播则是挑战最大的一次,由于记者招待会时间延长,作为在演播室转播的主持人,康辉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独自应付,把自己所准备的相关资料不停地在头脑中组合,就这样滔滔不绝了二十多分钟,下来自己都感觉非常傻,其实观众眼中一点都看不出来他那种紧张的感觉。
外表平和 内心火热
我让康辉用一句话评价自己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我是外表平和,内心火热的人,也许我的形象并不‘抓人’,但我想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他希望用自己这种方式传达新闻的时候,能让观众感受到质朴、真实、可信,感受到他的热情。他在主持了六年<<世界报道>>即将离开的时候,很想在最后一次播报结束时对观众道一声别,但新闻节目没有这种先例,康辉只是和往常一样说了一声“再见”,但这一句“再见”对他来说是多么的意味深长,不知道观众是否能体会到,说到这里他十分动情,其实在平和的外表和严谨的性格之外,康辉也是个充满感情的人。他业余的最大爱好就是电影,从小到现在,他说因为电影给人感觉挺梦幻,与电视相比电影更像艺术,电影就像一个梦,而电视就像是生活,他喜欢那种梦幻的感觉。没想到朴实、庄重的他还有这样一种浪漫情愫,和对电影的深刻理解。
康辉跟我开玩笑说:“其实早上的新闻节目应该轻松一点,让一个靓丽、青春的女孩来主持更好,这样能让观众在一天醒来的时刻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自己并不是特别适合。”但康辉的朴实、自然显然也是为观众们所接受的,年轻的康辉会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会在新闻播音的舞台上为大家创造更深刻的风格感受。他自己透露也许不久他就会改在晚上为大家“现在播报”,另外还会主持一个午夜的国际时事节目——<<午夜国际观察>>。(央视国际记者李恩泉)
【清晨那张温暖的笑脸】“我喜欢固守于自己的天地中”
小时候的康辉是一个“很拧、很任性的人”。康辉“拧”的表达方式是表面上妥
协,但却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小时候,康辉和姐姐觉得幼儿园太闷,就逃了出来。被父母知道了,免不了要被说一顿。姐姐是错就错了,就这样,也不承认她错了。康辉是你说我错了,我就说我错了,但实际上内心并不认错。“我想我可能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小时候,老师总是把我当成好学生,而且他们在表扬我时,想当然地将很多他认为是好学生的准则套在我的身上。很多老师给我塑造了这个形象,我也不和他们澄清反驳。”那时常有所谓“好”学生帮助“差”学生的活动。老师把康辉和两个所谓差生安排在一起。康辉也不知道如何去影响别人。“在我的概念中根本没有认为他们是差生,需要帮助。却往往能在他们身上发现很多的优点,甚至认为他们很多时候要比我强得多。”
康辉在初中、高中的6年时间里都是很封闭的。“我把自己包裹的很严实。过了十一二岁就觉得自己长大了,再蹦蹦跳跳的就很幼稚,而应该皱着眉头思考问题才是应该的,用现在的话说要很‘酷’的样子。有时候人的性格变化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为什么,我上初中一下子就变得很内向、寡言了。”
虽然从小说当班干部一直到大学一年级,但康辉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具有组织才能的人。“有的人比较擅长也乐于和大伙儿聚在一块儿,我却比较乐于固守自己的一个天地。表面上看我这个人很蔫,尤其在我读中学时。但我自己觉得我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敏感。那时我就看一些书、小说,经常沉浸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中,我能给自己幻想一个和周围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也有喜怒哀乐,我很陶醉其中。”
康辉从小就很喜欢电影。对电影有种迷恋。一直到现在他还认为电影是一个做梦的东西,让你把周围繁杂的一切抛开,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且康辉什么电影都愿意看,灯光一黑下来,似乎就进入自己的世界。
“初中二年级,我一个人跑去电影院看豫剧的戏曲艺术片《对花枪》,是老生、老旦戏。但我依然看得很投入,很入迷。电影是特别让我喜欢的一件事情。”“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影是《流浪者》。其实看不太懂,但固执地认为时间长的电影要比时间短的电影要好。后来又看了很多遍。”
康辉的印象中,小时候的文化生活要比现在丰富得多。父母常带他和姐姐去看各种各样的节目:芭蕾、民族舞剧、京剧、河北梆子、评剧、话剧、石家庄地方戏等等。那时的他也看不太懂,但说不上为什么就是爱看,而且能从头看到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带他和姐姐去看河北梆子戏,是一个特有名的传统戏《蝴蝶杯》,一整本唱下至少要3个小时。当时大他两岁的姐姐根本就坐不住,不是睡觉就是乱跑,而康辉坐在那儿从头看到尾。到现在,康辉自己也觉得奇怪:为什么会对这个东西那么感兴趣?那么有耐心?
小时候的康辉甚至还动过去学唱戏的念头。但长大后,“一来家里人没有这种意识,二来上了初中后自己的兴趣也就转移了。”
初中毕业时,康辉的成绩是全市前5名。当时石家庄一中是全省重点,康辉上的师大附中是市重点。但师大附中的文科是全省有名的,而康辉拿定了主意要上文科。
“父母对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会干涉。他们对我做人方面的影响很大。”康辉坦陈,与父母的沟通不是很好。父母都是学邮电的,又是很传统的人,认为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行了,不大重视思想上的交流。但康辉认为“父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直到现在,康辉认为,自己是个真诚的人,也从不算计别人,坚信不管社会怎么样变化,自己掌握一种技能是最根本的,不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刻意做一些事情,搞好关系。“其实搞好关系也不是什么坏事,与人沟通也是生活的一种技能。但我在这方面不行,也做不来。父母就是那种在工作上靠自己的本事吃饭的人,而不是靠其他的一些手段。”
康辉有什么事情不一定和父母说,但一定会和大他两岁的姐姐说。在康辉的印象中,姐姐像一个“小妈妈”。父亲经常出差,母亲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照顾他们,于是交给姐姐的任务就是带好弟弟。康辉小时候就像姐姐的跟班。有什么话,康辉也愿意和姐姐说,“我从小就是个被保护的孩子。”
上广院对康辉来说也是件偶然的事情。上了高三康辉才开始考虑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决定考广院,也是源于姐姐的一个在广院念书的同学。他向康辉大肆描绘了一番自己在广院上的电视编导专业。这对康辉来说无疑是个诱惑。康辉从小就喜欢电影,对电视也同样感觉好奇。康辉高考的那年正好赶上北广电视编导专业没有来招生,但有播音专业。在这之前康辉并没有和朗诵沾过边。当时就是想试试,“成不成都无所谓,反正多一个选择嘛。”
去考试时康辉才发现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那时广院委托省广播电视厅招生,不仅人多,而且考试的人还很不同:男的都西服革履,女的则都化了妆。康辉心里觉得没戏。当时康辉自己准备了一首诗,还精心配了段音乐。进入考场后,康辉问考官:“我能给诗配段音乐吗?”考官一听就乐了,说不用了,你念诗就行了。不过,考试的诗他现在已经忘了,只记得自己给配的音乐是一首很著名的吉他曲《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后来康辉参加复试时没有准备要录音的东西,好在那时课本里有很多需要背诵的课文,于是挺投入的录了一首柳咏的词《雨霖铃》。虽然康辉对自己对家里人都说去试试,但考完之后,就有一种需要别人承认的心态,哪怕考上后自己不去上也行。
当时所有的老师都不支持康辉,他们都有一个概念:播音是不用学的,只要普通话说得标准的人都可以做这个。康辉当时的功课还行,很多老师认为他应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只有语文老师比较赞成,觉得这个职业挺好的,还可以接触很多方面的事情,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与康辉同去考试的还有一位平时很活跃的女生,很多人就觉得康辉没戏,甚至有个同学当康辉的面说你绝对考不上。康辉很生气,于是,语文老师的鼓励加上这个同学的否定,两个因素让康辉觉得非考上不可。康辉高考的分数线已经过了重点线,当时人大、北大都可以上。康辉是那年广院文化成绩最好的学生。很多不支持康辉考广院的老师觉得康辉很“可惜”。但康辉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后就觉得这个专业挺好的,“我希望我成为播音员,希望自己能在《新闻联播》里出现。”
刚上大学,康辉就经历了一段比较痛苦的语音纠正和训练。上完语音课,“都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了。”语音课要照着舌位图去说,康辉自认为从小普通话还行,可上学后发音好像全不对,其他的同学似乎很轻松就过关了,而自己要一点点去纠正。康辉说,“我都不想上了。但很多东西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时候就突然改变过来了。似乎一夜之间就豁然开朗了。”到第一次专业考试时,康辉得了播音系的语音最高分。这件事情让康辉对自己有了自信。
大学一、二年级的康辉延续了中学的那种比较封闭的状态,似乎还是比较“蔫”。一直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偶尔有机会才能让自己“爆发一下”。现在康辉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大学一年级的一门选修课《莎士比亚剧作导读》,学期快要结束时,老师让我们自己在课后自由组合,每人准备一段莎士比亚剧作的对白。那时同学之间还不是很熟悉,突然有这样一个机会让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大学都很有兴趣。
当时班里另一个女同学找到康辉,想和他朗诵《哈姆雷特》中的一段,哈姆雷特指责他的母亲背叛了父亲与叔父在一起。这段戏的情绪很激烈。康辉自己都想象不出来自己是否可以那么强烈地去表达这个角色。当时因为是第一次考试,大家都憋着股劲,特别认真地准备这段戏。
“我记得当时和这个同学到学校的核桃林去排练。当时天都黑了,我们演完都没有说话,沉默了十多秒钟。但感觉特别好,我们互相都觉得达到了我们认为最好的程度。这时,黑暗中传来鼓掌声。是我们的一个师兄。他正好路过,听见我们的对白,觉得很棒。然后还鼓励了我们几句。”
最后汇报的时候,康辉得了很高的分数。“那一次真是感觉自己这么深地进入到一个角色里去创造,人似乎真的化身为哈姆雷特,把自己所有的情绪都调动了起来。我喜欢自我陶醉,这对你去体验一个东西很有帮助。真让我去演戏,可能我缺乏技巧,但我相信我会体会得很好。我从小喜欢电影直到现在,这是唯一一次让我感觉自己像个演员那样去体会如何创造角色,它让我有种满足感。”
“发声是个技巧,但真正在实际工作中,能帮助你的不是这个技巧而是更深的一些东西。”康辉认真地说。很多人对播音有误解,觉得播音没什么可学的,不就是念字的吗?普通话好一些的人都可以做这事。“做一个好的播音员必须要有很多的创造在里面。同样一段文字,一个好的播音员和一个差的播音员传达出来的东西肯定有很多的不同。放到一起一比较,很容易就能分出高下。”
对时下很多的观念康辉特别不能理解。很多人认为播音员地位低,而主持人的地位则是高不可攀的。播音员是念别人的稿子,是传声筒;主持人是自己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在很多的主持人,从事的工作和播音员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康辉委屈地说。“从我个人来说,我并不仅仅是你给我一篇稿子,我把它念完就完了那么简单。我工作的8年当中,我觉得从编辑的意识或是对一个新闻工作事实的判断也好,这8年中我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播音员主要任务是去传达别人编辑、采写的东西。主持人是用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语言去表达一些想法。而现在有一些很有名气、很红的主持人,工作状态也无非是拿着编辑准备好的东西念一下而已。”“主持人和播音员这两个工作有交叉。但现在很多观念非要生硬地去分开它们。固执地认为主持人比播音员的位置高。这对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只能造成一些障碍。”说到这些,康辉情绪颇为激动。
康辉觉得自己“真正享受工作乐趣的时候很少”。印象最深的就是从大学时的“哈姆雷特”开始,觉得从事跟语言有关系的工作有乐趣。
工作后,在所有的直播节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香港回归的那次。那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做解说。大家看不见他,但能听到他的声音。但刚开始,康辉并没有意识到工作有多么的重要。当时康辉到香港后的情绪并不是很好,觉得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并不是那么重要、情绪比较低落。康辉记得给女友打电话时还掩饰不住自己的低落情绪,觉得自己的工作对整个直播“无足轻重”。但当天晚上直播结束后的一刹那,康辉觉得前两天那种不好的情绪烟消云散了。“能参与进来就不错了,全世界的华人此刻听到的都是我的声音呀!”那一刻,康辉觉得这个工作带来的那种乐趣真的是无与伦比的。
还有一次康辉做了一个关于天象奇观的直播节目,彗星和日全食同时出现,是个千年可能才遇上的天象。那一次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各个地方设立不同播报点报告直播,北京设立一个总演播室,演播出来调度各个播报点。当时央视第一次以这种形式来做节目,也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香港回归做一个预演,希望在技术上还是节目整体操作上预先演习一遍,如果成功,对香港回归是个促进。康辉是春节才得到的通知,距离直播两周左右的时间,当时他的压力是挺大的。但康辉的压力并不是来自于这个节目,而是来自自己的压力——这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带两个嘉宾做节目,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节目:时间是长达两个小时的直播,内容是距离自己那么遥远的天文方面。康辉开始查资料,与嘉宾反复交流……
之后,康辉担任了一系列节目的直播工作:98年三峡船闸开通仪式、99年天安门50周年大庆、99年穿越天门山特技飞行、2000年老山汉墓的考古发掘、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上海APEC会议等等。
1999年穿越天门山特技飞行表演中,请到的嘉宾是一位年龄比较大的搞特技飞行的老同志,平时不太说话。但康辉事先和他沟通得很好,到了直播那天,那位嘉宾发挥特别棒,妙语连珠,非常乐意帮助康辉把节目做完。10月在上海举行的APK会议,是康辉做的所有直播中最头疼的一次,3天之中做了7场,而且最没有什么规律、变化最多。幸亏和嘉宾交流得很好,最后大家都很满意地做完了节目。
每一次的直播节目康辉都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尤其是带着嘉宾一起做节目。康辉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最有体会的是在节目中如何与嘉宾接触、沟通,很多时候,我们变成了像朋友一样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的状态就不再是工作了,而成了你和他们之间的自然交流。这样的状态是一个特别舒服的状态,因为这时嘉宾会主动积极地向你介绍地所知道的东西,你不用太多地去调动他们。”
从“播新闻”到“说新闻”
电视中康辉给观众的印象颇为谦和、稳重,绝无一丝“霸气”。认识康辉是在新版《东方时空》开播的第一天。那天,康辉是最早走进化妆间的主持人,比规定的时间提前了足有半个小时。他说自己实在是睡不着,“挺紧张的吧?”我试探着问。“的确有点。”康辉老老实实地回答。
康辉坦言,自己进入新版《东方时空·早新闻》是个特别自然的事情,毫无“神秘感”。当时,新闻中心正好要对《早间新闻》动一次“大手术”,康辉从开始的第一版样就参与了。“那会儿,我们尝试了各种形式,制作样片全部是利用业余时间,并没有想一定要到《东方时空》来当主持人。”康辉平静地解释,“因为我在《世界报道》里做得比较稳定,虽然没什么大名气吧,但自己还是挺满意的。起码,我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康辉去新版《东方时空·早新闻》是改版前不到一个月才定下来的。但直到新版《东方时空》开播的前一周,康辉还在《世界报道》节目组值班。最后一次主持《世界报道》时,康辉百感交集。这个节目毕竟是康辉从1994年进入CCTV至今主持的唯一一档节目,一干就是6年哪!“这些年,《世界报道》锁定了相当一部分的固定观众,真要离开还有点舍不得。”康辉认真地说。当康辉向值班编辑提出要向观众说句告别的话时,编辑无能为力地摇摇头,表示爱莫能助。因为央视没有“告别”的先例。所有的“告别”方式就是默默离开。
我感兴趣地问:“假如真让你说,你的告别语会是什么呢?”
“我不会说一些特煽情的话,只是想表达一下我的感激之情吧。以前观众都是在工作了一天后,在很短时间里听我讲一些国际上发生的事情。从下周起,我会在早间继续我的节目。总之,就是想郑重地道一声谢谢。”讲这番话时,我发现康辉说得很动情。
在谈到主持新版《东方时空·早新闻》的感受时,康辉只说了一个字——累。我希望他能讲得更具体些。“我个人认为,如果一直这样疲于应付每天的播出,不是一种很好的状态。这种累是生理上的疲乏,跟投入地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片子的感受不一样。那样虽然也很累,但内心会得到一种满足。比如跑步吧,你会大汗沭漓,也同样会感觉到身心的愉快,很舒服,很痛快。现在累了之后,只想倒头大睡。”康辉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康辉认为新版《东方时空》与从前主持的《世界报道》样式没什么不同,只是表达方式有些改变。“新版《东方时空》是早间新闻,要求尽量活跃,讲话尽量轻松点,别老绷着。而《世界报道》在晚间播出,要求比较庄重一些。”
现在康辉“一点也不紧张了”。一个月下来,从台里部里的例会和观众通过各种渠道的反馈来看,康辉自称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其实,这是康辉在谦虚。从我了解的情况得知,康辉该是表现“最好的一个”才对。甚至有观众说,康辉的微笑,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带着一丝丝的暖意。有同事跟着起哄,“你干脆改名就叫‘丝丝暖意’吧。”康辉腼腆地笑了。
当记者问及康辉是如何完成由“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转变时,康辉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其实,我在主持《世界报道》时就一直在转变自己,丰富自己。后来,我播音已经比较注意口语化了,只是这个过程是平缓的,渐进的,可能你不能立马看出来,我的性格也是这样。我想,我只能保持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再说,每个人说话的方式不同嘛。归根到底,无论“说”也好,“播”也罢,最重要的是传递信息,也不必把二者故意搞得泾渭分明。”
“成名与否,我真的没有觉得那么重要。”康辉很认真地说,“你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达到了或自己认为满意就够了。”不过现在康辉的想法有了新的变化。“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能否认,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名气,再去做一些事情,可能更加便利,更加容易。否则,你努力了,别人也看不见。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我自己可以承受的情况下,我也还是希望我自己更有些名气。”
【踏踏实实工作比出名更重要】也许乍一提起康辉,一些人还不能一下子在脑海中勾勒出他的形象,但只要说到以前的《晚间新闻报道》,到《东方时空》、《新闻早八点》的主播,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以朴实庄重又不失朝气的播音风格受到观众的信赖。
8年前,康辉一走出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这个全国唯一科班培养播音主持人的摇篮,就踏上了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的快速列车。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并不是每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有他这样好的运气。一时间,将会有亿万观众通过电视屏幕认识这位年轻、英气的新面孔,这听起来就充满了诱惑。
8年后,康辉确实出名了,经他的声音传播的新闻成为旧闻,成为历史,一直都未改变的是观众对他的早已有之的信任感。但和其他一些当红栏目的主持人不同,康辉似乎没有过那种一夜成名或是红透半边天的时候,他的出名是靠每天通过每条新闻和观众建立的默契得来的。所以康辉自己说:“我多年的经验是,踏踏实实工作比出名重要的多。”他认为,新闻这种职业特征和栏目类型决定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既要让观众喜爱,又不能完完全全被观众所俘虏,因为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新闻事件和新闻观点,是绝对理智与客观的;虽然也没有必要去笼络和讨好观众,观众对于新闻本身的关注永远大对于主持人的关注,所以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也无需使出浑身解数与节目内容争宠,他只要做到真诚可信,正直严谨就可以了。从《晚间新闻报道》到《东方时空》,虽然栏目换了,要求的风格有一些改变,但康辉仍然坚持他的初衷不改。
一直以来,康辉都在兢兢业业的做着本职工作,毫不懈怠。尤其是在《东方时空》的一年多里,只要轮到他的节目,就要凌晨三、四点到达办公室,这对于生活、家人的影响先不必说,单是自己的生物钟也很难调到精神俱佳的状态。“除了职业操守之外,我的秘诀就是把每一次播出都当作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这样就不会懈怠了。”
除了紧张的工作,生活中的康辉有一个从学生时代延续下来的最大的爱好——电影,尤其喜欢老电影,还抽空为他的同学潘亦霖(电影频道《流金岁月》节目的主持人)挎刀客串过几次关于老电影的节目。也经常在路过音像店的时候,禁不住诱惑和冲动“盲目”解囊——可惜虽然有占有的欲望,却没有饱眼福的空闲。康辉的性格也有点像他喜欢的老电影,不太适应这个越变越圆滑的社会,他是那种踏踏实实、勤勤勉勉,依然保有浓重学生气的人,而正是这种简单质朴的性格,让我们对他和他的新闻节目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知道,A型血的人特征之一就是追求完美。“你是A型血吗?”康辉微笑着点了点头。2.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康辉 女,24岁,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2003年进入山东省实验中学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担任班主任。
工作两年来勤勤恳恳,好学上进,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优异,且评教成绩优秀。自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能够积极投入到语文新课改的教研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加省市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及新课改研讨活动。所写的教案《兰亭集序》被收入市教研室编写的《优秀教案集锦》;所撰写的论文《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获市教学论文二等奖;德育论文《让我们荡起宽容的双浆》被收入校论文集;并参加编写了《三点一测》丛书。
自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中认真负责,各项工作既立足实处又有所创新,班级活动丰富多彩,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得到学校的一致好评。所带班级在学校各项活动评比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策划举办的“用爱心感化每位学生,让友情构筑温馨班级”系列教育活动被评为学校“最佳教育活动”,所带班级被授予 “先进班集体”称号。
通过不断的努力,在第三届“十佳”青年教师评比中取得了综合第三名的成绩,被授予 “十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在各单项评比中获得了“普通话十佳”“课件十佳”“教育案例分析十佳”等荣誉称号。
2.国宝级烹饪大师 康辉康辉,1924年7月出生,广东顺德县人,北京市劳动模范,国宝级烹饪大师,粤菜烹饪大师,中华国际名厨,国际烹饪艺术大师,中国粤菜一代宗师,中国菜(zgc)文化传播中心专家,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顾问。
国宝级烹饪大师 康辉14岁到上海大东酒店学徒,后又在金门饭店等几家饭店工作。受教于郭大开、肖良福等师傅。烹饪大师康辉技术全面,对制作冷盘、热菜、面点样样精通。于1955年1月以广东菜高手的身份被选拔到北京饭店工作,一干就是57年,直到1998年退休。在康大师从艺57年的生涯中,为毛泽东、邓小平、宋庆龄、胡志明等领导人服务,令其终生难忘。
难忘的回忆
康辉师傅到北京饭店工作不久,由于他技术超群,人品出众被派到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身边做饭。他凭着自己高超的烹饪技术,想尽一切办法制作可口的饭菜,胡主席最爱吃的就是康师傅做的“脆皮鸡”。胡志明主席每次来华访问或到我国其他省访问时,都要带着康辉大师一起去。吃饭的时候,还让康辉师傅一起吃,并亲自为他夹菜。每当想起这亲切情景时,都让他久久难忘。
在康辉师傅难忘的一次次经历中,更使他终身难忘,而又引为自豪的是他曾经到中南海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做饭长达一年之久。他凭着自己既擅长粤菜还会烹调川菜、淮扬菜、谭家菜的技艺,千方百计,调换口味,变换花样,秋冬偏重浓郁,春夏则偏重清淡,一直精心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服务。他所做的菜,多次受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赞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祖籍广州,对粤菜情有独钟,每次家中招待亲朋好友、外国贵宾,她都要请康辉大师来家给客人做几样地道的广东家乡菜。宋庆龄女士最爱吃康辉师傅做的广东名菜“酒烤比目鱼”,凡有客人来必有这地道的家乡菜上桌,这道菜做的鲜美异常,色香味具佳。不仅得到客人的夸奖,也给主人脸上增光。
康辉师傅在北京饭店工作的43年里,凡是中央和北京市有重大庆祝活动或迎接外国贵客嘉宾,他都要被借到钓鱼台国宾馆或人民大会堂烹制菜肴,尤其是人民大会堂在接待各国来华首脑时,都举行大型招待宴会,从1959年到1967年每次都是3千人,后来少则也有6百人。要让这么多人同时吃上鲜、嫩、滑、脆、爽、清淡的正宗的粤菜,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对制作粤菜功底扎实,又善于推陈出新,胸有成竹的康辉师傅来说,每次都是载誉而归。康辉师傅的高超烹饪技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国来华首脑的称赞和高度评价。这使康辉师傅永生难忘。
平凡人生铸辉煌
1961年,康辉到中南海给毛泽东主席当厨师,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重要经历。为了让主席吃得满意,他总是千方百计想点子,每日每餐都要调换口味。他不仅做粤菜,有时也炒几样地道的川菜、淮扬菜,甚至谭家菜请主席吃。毛主席喜欢吃康辉做的菜,少不了赞扬他几句,这时康辉总是激动不已。他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暗暗下决心,只有将平日的饮食做得更好,才是对主席的最好报答。
康辉能成为当今粤莱的一代宗师,更多地是在于他对每一道菜品制作当中的心手相应,破立结合。他博采众长,不囿于自家菜系,吸收川菜、淮扬菜、谭家菜烹调技艺特长为我所用,从而使自己技艺全面而高超。他从不强求某一菜系制式,特别是在北京这个首善之区,接触的是天下的宾客,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国家高级别的接待服务工作,更赋予出特有的时代特征。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康辉和他的同事们以精益求精的责任感,每一次的任务下达,都是匠心独运的鬼斧神工,同时也造就了他浑身上下铁打的功夫。擅长烧烤也就成为康辉炉火纯青技艺当中的强项,像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蜜汁叉烧,都是他的代表作。记得1957年7月,接到毛主席在北京饭店宴请越南胡志明的任务,康辉他们根据两位主席的年龄和饮食习惯,制定出针对性强、口味适合,少而精,不排场的素菜食单,安排了筒子鸡、烤鸭和核桃酪等烹饪质量高、制作考究的特色菜,符合特定的宴会气氛,受到两位主席的称赞。后来,胡志明每次来中国访问,都要请康辉到身边服务,尤其最喜欢吃他做的脆皮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祖籍广州,对粤菜情有独钟,每次家中招待亲朋好友、外国贵宾,她都要请康辉大师亲手主理。宋庆龄最喜欢吃康辉做的广东名菜酒烤比目鱼,这道纯正地道、色味俱佳的家乡菜,也就无可争议地成为宋庆龄女士表达自己待客之道的保留作品。
康辉在北京饭店工作的43年里,凡是中央和北京市有重大庆祝活动或迎接外国贵客嘉宾,他都要被借到钓鱼台国宾馆或人民大会堂烹制菜肴,尤其是人民大会堂在接待各国来华首脑时,都举行大型招待宴会,从1959年到1967年每次都是三千人,后来少则也有六百人。要让这么多人同时吃上鲜、嫩、滑、脆、爽的正宗粤菜,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对制作粤菜功底扎实、又善于推陈出新、胸有成竹的康辉来说,每次都是载誉而归。康辉的高超烹饪技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国来华首脑的称赞和高度评价。这使康辉永生难忘。
荣誉
康辉师傅的技艺载誉许多国家,他三次出访法国。1982年10月康辉师傅随北京饭店烹饪代表团,参加在法国第戎室举办的第二十五届国际美食博览会。当时有24个国家参加,而我国是第一次参加。康辉师傅精湛的烹饪技艺表演为我国争得荣誉。展览期间,中国菜肴,中国厨师成了新闻媒体采访的重点对象。法国一家电视台对康辉师傅作了专访,并为法国电视台作了“估老肉”、“香酥鸭”、“茄汁大虾”等菜肴的直播烹饪表演。由于康辉师傅熟练的烹饪技巧,耐心细致地讲解,受到法国电视观众的好评。1982年11月6日法国名厨协会授予康辉“烹饪大师”称号。该协会在致康辉大师的专函中写到:“在看到您的出色佳撰之一“雄鸡破晓”的时候,我们确实被它惊醒了,您在法国逗留期间真正使我们感到,我们两国之间,世界两大烹调技术——中式和法式大菜的互相了解,认识和接近的夜幕就要过去,天已破晓了”。应该说,康辉大师给法国人民带去的不仅是中国的美味佳肴,更是让中法两国人民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信任。康辉大师和他的烹饪菜点也就成了架设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康辉师傅1985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当选为中国烹饪协会常务理事;1988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二次国际烹饪大赛中担任评委;2002年被北京烹饪协会命名为“北京国宝级烹饪大师”。
刻苦钻研,造就一代名厨
康辉生于广东,父亲是一家茶楼的点心师,他的家乡位于繁荣的珠江三角洲,民间饮食繁荣兴旺,大小餐馆到处都是,这对幼小的康辉有很大的影响。1938年广东沦陷后,14岁的康辉逃难到上海,在上海大东酒楼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旧社会学徒非常艰辛,所吃的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康辉因从小受家庭熏陶和家乡的影响,再加上他自己爱这一行,所以再难,他都不怕。在学徒期间非常刻苦,看师傅炒菜时非常认真,目不转睛;听师傅讲菜时,聚精会神。他天赋聪明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一听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师傅看他聪明好学,经常跟他说说菜,使他受益匪浅。家乡、家事、名师加上本人的刻苦钻研使他很快进入了烹饪艺术的世界。
虽然,康辉大师在学徒时就已牢牢掌握了粤菜取料广泛注重装潢,口味多样的特点。但在工作实践中,从不过分强调自家菜系,而是在烹饪技艺上博采众长。尊重并注意学习川菜、淮扬菜、谭家菜的烹调技艺,把各家所长融会到粤菜中,从而使厨艺技术进步很快。他不仅擅长热菜,而对冷菜拼盘,乃至面点,都很精通,技术上十分全面。康辉大师非常开拓,在工作实践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不因循守旧,勤于创新。他认为,广东菜因人而异,因气候而异,因地域而异,不可强求一律,只有这样广东菜才能够为更多人所喜爱。如广东菜的“中式牛排”,习惯的作法是将牛排两面煎后,用汁烹。煎的时间要短,牛排要嫩,吃起来要带血丝。但这只适合广东人的口味,而北方人却不适应。于是康辉在做这个菜的时候,就在火候上增加时间,使北方人吃起来即感觉不生,又感觉肉质很嫩。又如,“油浸鱼”是广东名菜,味道清淡、鲜美。过去,广东菜厨师们做此菜的传统方法是:将鱼用油浸泡,以温油慢慢浸熟,这样做即费时间,又难掌握油温和火候。康辉在几十年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油浸鱼的基本原理,改成用水加油,待水沸后将鱼放入浸熟,这样做出来的鱼味道依然鲜美,而且保证了鱼肉的细嫩,现在,这种方法已普遍为各地广东厨师所采纳。
高超的技艺和勤恳的工作态度,使他不断获得赞誉。他为人正直,不管在那工作,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大型国宴或其他重要宴会,他不但是主力,而且参与组织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即便是回到单位,在餐厅厨房客人点的便餐小炒上,他在烹制时也从不会含糊,因而赞誉不断。
常把光芒照后人
康辉大师虽然身怀绝技,却毫无保留地培养新人。他在北京饭店厨师培训班上大显身手,耐心细致的讲解每一道菜,手把手地教徒弟怎样掌握火候,投放调料,使青年厨师进步很快。为北京饭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厨师,为烹饪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他亲手培养的厨师已经成才,有的在美国、有的在法国、有的在比利时,为弘扬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为祖国的烹饪技术扬名四海而辛勤地工作着。而这些卓有成就的徒弟们,也没有忘记他们的恩师为他们学习烹饪打下的坚实的基础。每逢年节,他们都要从远隔千山万水的异国他乡打电话或发来书信,向这位恩师问好。每当说起徒弟们时,康辉大师都感到特别欣慰。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生的一大乐事,桃李满天下。
“从艺57年,我没有犯过厨德错误!”
去年,康大师首开中国当代餐饮业拜师收徒典礼仪式先河,在其57年厨艺生涯中首次举行拜师仪式,特意千里挑一地从顺峰公司几千名员工中遴选出12名家乡顺德籍厨师作嫡传弟子,并语重心长地嘱咐弟子:“先立品,再学艺”,这是大师的带徒原则。康大师的话深深地震撼着拜师者。
康大师对记者讲,中国烹饪技术与文化要得到不断的发展,就需要一批有文化、有职业道德的一代年轻人参与,培养年轻的厨师是他最大的乐事。
智者曾言:厨者,要有厨艺,还要有厨德和厨政也。
说康辉是这样的厨者,众人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