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斑秧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文名:白喉斑秧鸡 拉丁名:Rallus eurizonoides 英文名:Banded Crake,Slaty-legged Cra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afresnaye, 1845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鹤形目->->->秧鸡科->->斑秧鸡属->

分布范围: 留居在广西西南部和海南的吊罗山,台湾省的台中、南投、嘉义平原、阿里山、高雄及兰屿。国外见于印度、锡金、缅甸到琉球群岛和菲律宾,向南至印度尼西亚。

保护级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未定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动物简介: 全长约25cm。与红腿秧鸡十分相似,但显著区别在于翼的覆羽无横斑,头顶和颈项棕栗色。整体背面及胸侧橄榄褐色,颏和喉白色,前颈至上胸主要为红褐色,下胸以下具粗大的黑褐和白色相间的横斑。嘴绿色。脚暗灰绿色或石板黑色。

栖息于潮湿沼泽地、稻田等处。多于黎明、薄暮或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性羞怯,遇人走动,即迅速没入隐秘之草丛中。食物为昆虫及其幼虫、小型软体动物、植物的嫩叶和种子等。

台湾的嘉义地区较常见。在兰屿,种群数量稀少。目前台湾的稻田使用多量的杀虫剂,对此秧鸡的威胁很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