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后的梅花惨案纪念馆,位于河北省藁城市区正南20千米,藁城、赵县、栾城三县(市)交界处的梅花镇,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交通非常便利,往北经藁(城)梅(花)路直通307国道、藁城市区、石德铁路、石黄高速、石家庄机场;往南直达赵县县城、赵州石桥;往西过石家庄炼油厂,直达石家庄市。
基地由三部分组成:北院、南院和辘轳把水坑。占地1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相对,以水泥路相隔。坐北朝南的惨案纪念馆位于北院的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形体,寓意“神州陆沉”。展览馆前门正上方镶刻着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馆名。北院大门为两个大写的“九”字,示意惨案发生的农历时间九月初九。
南院东西长65米,南北宽25米,西为血井,东为“三十六口坟”。
展厅分为中央浮雕和四部分的环绕展览。参观线路流畅,易进、易看、易出。
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2.35米的妇女,怀抱被日军杀害的孩子,满脸怒气,满腔仇恨控诉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铜雕,身后为长7.02米,高2.65米的两组巨石浮雕:一组为被残害的妇女儿童群;一组为遭杀害,并与日寇搏斗的青壮年群。浮雕背面为惨案中遇难同胞名单,下方棺材中装殓着死难同胞的根根白骨,是日军侵华暴行的铁证。
第一部分:沃野明珠。以实物和沙盘再现惨案前梅花古镇的繁荣盛况。
第二部分:铁狮怒吼。抗日名将吕正操,不遵蒋介石不抵抗之命,不惧日军之强大野蛮,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奋起抗日,率部两个营,一夜激战,在梅花消灭日军板垣征四郎精锐部队800余人,不但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第三部分:九九血证,是主览部分,占展厅面积的二分之一多。以大量的物证、幸存者证言证词等事实揭露日本侵略军用残暴的手段,残杀我无辜同胞,抢劫我财物,烧毁我房屋,展现其灭我中国人民,亡我中华民族,建立大日本帝国的罪恶行径。
第四部分:历史昭示。为综合部分,有日本投降、审判日本战犯、日本右派势力否定历史的反动言论、日中建交、日本友好人士访问梅花;梅花新貌;吕正操重返梅花;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
临出展厅,为连续播放的大屏幕,介绍惨案的有关资料,物证、人证等记录片。
展厅北部60平方米的副展室,拟搞藁城人民抗战史展览。藁城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了像郝梦龄、何基沣、马玉堂等闻名全国的抗日名将,曾被中共冀南区委命名为冀南第二个抗日模范县。
北院有分别为600平方米的停车场和广场,4米宽的环展馆甬路。展馆的北、西、东三面为绿化区,不但植了草皮,而且栽有塔松、雪松、木槿、龙柏、黄杨球、月季、冬青等。修复了碱水坑遗址。并准备在绿化区内树抗日战争期间在冀南、冀中工作战斗过的老领导、老将军题词的石碑。
梅花惨案发生在1937年10月12日。
地处藁城、赵县、栾城三县交界的梅花镇,是藁城南部闻名遐迩的商贾重镇。“七七事变”前,镇内有550多户人家,2500多口人。镇周寨墙高筑,四门洞开,镇内街道宽阔,房屋整齐,有较大的银号、棉店、粮店、药店、染坊、饭店、澡塘等80多处,经常驻有津、保、石、鲁、豫等省和大中城市的豪商巨贾的代理人,是冀中、冀南、冀西交界地带重要的粮棉集散地。
“七七事变”后,日军长驱直入,疯狂南侵,华北大地很快沦陷。1937年10月11日下午,掩护大部队南撤的原国民党部队第53军第691团,在团长吕正操(已是共产党员)率领下,撤至藁城梅花镇和赵县四德村后,响应共产党全民团结抗日的号召,举起反蒋抗日的旗帜,决定在梅花、四德一带阻击日寇。
进驻梅花镇的一营,在副营长赵东寰的带领下,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进镇后就勘察地形,分头做战斗准备。用煤块和麻袋等物将南、北、西3个寨门紧紧堵死,留下东门便于与团部联系。寨墙上挖了掩体,布置了火力;一连防守镇东南和北面;二连防守西面和南面;重机枪连和迫击炮配备到了各排。根据敌南侵方向,重点火力配置在了西门和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