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候机楼是航空港内为旅客提供地面服务的主要建筑物,机场在其所在地之外的城市,设置的候机楼称为异地候机楼。
形成原因:
当前,随着航空业的发展,很小的范围内就有好几个大型机场,例如,在珠三角地区方圆不足200公里的狭长范围内,汇集了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和珠海五大民用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徐州观音机场,郑州新郑机场,合肥机场也因相距较近而竞争激烈。虽然各个机场不同的战略定位与共同的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但有限的航空资源,仍然导致了同一区域内各机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一方面为了争夺更多的客源,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交通瓶颈,机场陆续在周边地区租赁场地,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将原来必须到机场才能办理的业务延伸到旅客的家门口,使旅客到达机场后可以直接登机,这种场地被称为异地候机楼。
发展状况:
2005年9月,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白云机场率先在东莞建立了内地第一个异地候机楼,成功开启了机场旅客异地营销的一个先例。
如今,白云机场已先后开通了东莞、顺德、中山、江门、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惠州、大朗、清远、南海的12个城市的14座异地候机楼。南京禄口机场陆续开通马鞍山、芜湖、滁州、铜陵、宣城设异地候机楼。合肥机场也开通了淮南、铜陵、蚌埠异地候机楼。
意义:
异地候机楼的经营模式是指由机场指定的地面运输商按照特许经营的方式,与指定的当地运营商合作,由运营商按照机场的要求建造候机楼,并负责候机楼的经营管理,聚集前往机场的旅客,运输商则提供线路资源和运输服务,并协助做好市场开拓和业务培训,但不参与异地候机楼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机场负责优化旅客流程和提升服务品质。
异地候机楼为前往机场乘机的旅客提供车票和机票销售、行李托运、换领登机牌、航意险等服务,使旅客充分享受机场“一站式服务”的便利,真正实现远程登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