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其前身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成立于 1952年,荟萃了一批当时国内著名的航空领域的专家。2003年6月,撤系建院, 创建国际一流金牌学院是我院的目标。五十多年来,学院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中已产生出包括王永志、戚发轫、崔尔杰等8位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也涌现出了袁家军、唐长红、金壮龙等著名的年轻专家。

学院下设飞机系、人机与环境工程系、流体力学研究所、固体力学研究所、航空创新实践基地 5个单位,有教授4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0名),副教授48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高镇同院士,中国工程院李椿萱院士、王浚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傅惠民、孙茂、杨嘉陵、高以天和武哲教授。

本科专业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设飞行器设计、飞行力学与控制、直升机设计、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强度等专业方向)、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设有 8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人机与环境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院涉及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排名全国第一,力学与交通运输工程排名第二。

该院建有计算流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粉体技术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还有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力学)基地、北京航空馆、航空创新实践基地等教学与科普基地。

学院学科覆盖面广,基础与工程研究并重 ,研究对象包括大气层内飞行的所有飞行器,如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微小型飞机、无人机、地效飞行器、飞艇/气球、滑翔机、战术导弹、火箭弹等,以及航天领域的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空天飞机等。50多年来,学院承担和参与了几千项型号、各类基金、预研等科研任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蜜蜂”系列轻型飞机、第一架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等,取得了上百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奖30多项。我院科研成果显著,各方面均居学校前列。2004年学院科研经费达5300多万元。

近年来,我院获得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 1篇,提名2篇。《航空航天概论》为全国精品课程,《飞行力学》、《材料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是北京市精品课程。学院两次获得北航“冯如杯”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团体第一名,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多项,多人次在全国力学、数学、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