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复勇与廊桥今年56岁的吴复勇,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人,从小学做木工。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跟着父亲一起修廊桥,对廊桥的兴趣,也是从那时积累起来的。后来他干脆跑遍了庆元,钻研每座廊桥的构造,只要一有空,就躲在家里做廊桥模型。庆元县着手修建濛洲桥。省里来的专家看中了吴复勇的模型,决定由吴复勇负责濛洲桥的建造。
“但庆元都有几十年没有建过廊桥了,工艺基本都失传了……”吴复勇说,有两个难题就令他费了好大的脑筋: 第一、这座廊桥的跨度特别大,有3个拱(一般的廊桥只有一个拱),只要有一点点误差,都可能影响到整座桥的质量。因此,桥拱每根斜梁的尺寸都必须百分之百准确。 第二、濛洲桥完全用传统工艺重建,整座桥一个钉子都不能用。这么大的工程,怎么保证它的牢固? 为解决这些问题,吴复勇又做起了功课:查资料,去各处的廊桥实地考察。在修建过程中,吴复勇和木匠们一根一根木头地计算,然后搭配,做到了木头和木头之间几乎看不出缝隙的程度。有时为了装一根木头,就要花上几天时间。 历时660多天,耗资953万元,濛洲桥终于重现在松源溪上。 走进在大济村吴复勇的家,记者仿佛就进入了一个微缩的廊桥博物馆,各种按比例缩小的廊桥模型有的摆放在院落里,有的摆放在房间里。在这之前,记者看到过多座真实的廊桥,这些在美丽山水中让都市人惊艳的廊桥,现今魔术一样静静地在吴复勇家“修养生息”,像“淑女”一般让人顿生怜爱之心。
吴复勇是庆元县很出名的木拱廊桥修复专家,在几十年和木拱廊桥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木拱廊桥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而他制作廊桥模型的精致程度让记者惊讶。
采访中,吴复勇让记者对古代的木拱廊桥的知识有了更深认识,古代的木拱廊桥完全是靠木头之间的咬合和搭契堆建起来的,而且没有一根钉子,所以,吴复勇所做的这些木拱廊桥的模型,也是不采用一根钉子,但是他这些模型做出来却非常地精细。记者观察,在这些廊桥模型中,最细的材料几乎和火柴棒相当。
在院子里,记者看见一座有着密密麻麻拱斗的廊桥模型,吴复勇介绍说,这座廊桥光中间这个拱斗就2600多个,为了真实再现古代工匠造桥工艺,吴复勇说这座廊桥模型他做了整整一年。
吴复勇和记者说起了去年中央电视台来这里采访的趣闻,他说,当时,为和中央台的记者详细解说廊桥模型的制作过程,吴复勇用一把筷子搭起了一座“廊桥”,让在场的记者们惊讶不已。一位记者还用手稍微把这座“筷子廊桥”压一压,说能够感觉到它那种力度。
这么多年对家乡廊桥的研究,让吴复勇成为了一个“高人”,他没有深奥的关于廊桥的学术理论,可是,却对制造廊桥的每个细节都有“实践考证”。
他告诉记者说,在《清明上河图》上画着一座捆绑式的桥梁,其实,在这幅画出现之前,大济就有一座双门桥,它就是木拱廊桥,也就是庆元有一座廊桥桥龄比《清明上河图》年代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