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26是最早大量装备苏联军队的坦克。苏联在自身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引进少量英国“维克斯”型坦克为蓝本加以改进制造,于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装备苏联红军。T-26轻型坦克和BT-7快速坦克都是苏联红军坦克部队早期的主力装备,其生产量战前其它各国的坦克生产都难以相比。T-26坦克和德国的Ⅰ号坦克都是以“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两者底盘外型相似,但T-26的火力大大高于Ⅰ号,而且超过了Ⅱ号,达到甚至超过了38t和早期Ⅲ号的水平。早期T-26的主炮为37mm口径,后期口径加大为45mm。不过T-26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差,没有足够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以至于后来被判枪毙的巴甫洛夫大将得出“坦克不能单独行动,只能进行支援步兵作战”的错误结论。
T-26的参战范例当属哈拉欣河战役,此外还包括西班牙内战和苏芬战争等。中国于抗战开始后也引进了部分T-26坦克,组成了最早的一个装甲师——第200师,以200师为基干的第五军曾于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第五师团。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初期,T-26等旧式坦克在数量上还是红军的主要坦克装备。虽然T-26性能较T-34等新型坦克大为逊色,但德国坦克数量大大少于苏联,而且性能优于T-26的Ⅲ、Ⅳ号坦克装备数量更少,所以苏联当时不存在装备性能落后问题。但是由于红军大部分指挥人员素质的低下,再加上以坦克的分散使用对抗德军的坦克集群,以及暴露在德军步兵火力下缺乏协同的无谓冒进,使得T-26等坦克的数量损失巨大。
根据T-26坦克的作战实践,苏联工程人员对T-26坦克采取了一系列升级改进措施,以延长其服役期。扩大了油箱容量;一些型号增加了探照灯,以应用于夜战。1937年,重新编号为T-26S型的轻型坦克安装了更加坚固的前装甲(25mm),炮塔也加装了厚装甲。1939年,又采取了一些防御性的改进措施,整个车体包装了一层装甲。根据苏芬战争(1939-1941)中的一些经验,一些坦克加装了钢板,使其装甲厚度达到了50毫米。但是当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时,T-26坦克的45mm火炮能够击穿除德军Ⅳ型坦克以外任何坦克的装甲,但是由于乘员素质,机动性以及装甲厚度,T-26坦克仍然无法与德军抗衡。
基本数据(T-26S1937型)
生产数量
不详
长度/宽度
4.88m/3.41m
高度
2.41m
重量
10.5吨
乘员数
3人
发动机
GAZT-26型91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3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25km,越野15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95
燃料载量
292升
爬坡性能
32-
涉水深度
0.76m
越障高度
0.71m
越壕宽度
1.73m
主要武器
45mmModel38坦克炮,46倍口径,备弹165发,仰角-10-~+40-
辅助武器
2X7.62mmDT机枪,备弹3654发
(图片为采用并列双炮塔结构的早期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