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历史纵观中国近现代史,长三角的城市空间格局一直处在一个剧烈的变化当中。最早的大城市是江宁、扬州、苏州、杭州。
江宁即南京,六朝古都,始终是长三角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扬州在清代中叶以前也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不让伦敦、巴黎。扬州的繁荣得益于盐商和漕运,但随着徽州盐商的消亡及运河时代的结束,扬州便快速地衰败下去。苏州、杭州作为城市起码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
但在20世纪初期,被长三角最东端的上海所代替。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格局围绕“一核两群”,正在酝酿着一场新变化。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过程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递进式”的城市发展进程,城市建设由粗放式逐步转向集约式。这一转变过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小城镇建设阶段,即城镇化阶段。
第二,中小城市建设阶段。以县治所在镇为基础的中小城市发展受两大趋势的推动。一是部分农村企业的高层主管、村镇干部、务工青年农民、中小企业主及个体工商业者开始进城居住。二是产业集中发展趋势加快。
第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阶段。如前面所述,中心城市作用不可代替,由分散化走向集中化是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第四,形成城市群。城市群的实质是由集中化走向一体化,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力长三角城市群及产业带示意图
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布局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形成了多样化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先天竞争力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此外,在城市水资源供给、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也使该城市群成为投资热点。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中国目前(2010年)最大的城市群之一。现实竞争力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南通、泰州、扬州、湖州、绍兴等以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特色鲜明。尽管如此,该城市群分工程度上还略显不足。
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该城市群以全球制造业基地为特征的全球区域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地位由此得到极大的强化。上海国际性城市的带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积极融入全球城市分工体系,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
长三角城市群-同城效应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跨江跨海大桥……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已基本形成,“同城效应”日渐凸显。
到2010年,沪宁、沪杭和杭宁三条高速公路,已形成3小时快速交通圈,串联起长三角区域的3个中心城市——上海、南京和杭州,而即将通车的沪宁、沪杭城际铁路则将使长三角城市群崛起为1小时都市群,“同城效应”更加明显。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加速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步伐,并且由单一的经济一体化向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综合性要素的全面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与世界级距离世界六大城市群示意图
尽管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世界著名城市群相比,差距仍然存在。
当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主要有美国的大纽约区、五大湖区、芝加哥区、大洛杉矶区;日本的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英国的伦敦城市群;韩国的首尔区;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区等。
这些地区不仅是各国的经济增长极,其运行机制、发展形态、空间构架等都有值得长三角城市群借鉴的独到之处。世界级城市群通常有着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实现共赢;有着分工明确的产业协作体系,以发挥城市间的互补性。
虽然长三角各地也形成了一些协作机制,但由于整体规划一直没有出台,各自为政、产业同构、同质竞争的问题一直存在此外,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中,粗放型经济仍占有较大比重,各城市经济增长仍基本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生态环境脆弱、水体污染、土壤破坏和固体废弃物堆积等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挺进世界级的步伐。
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形成“多点并重”发展格局
多座城市快速发展,各自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发展水平,是后长三角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
形成多层次经济圈
多层次经济圈,是长三角区别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群的一个重要优势。
形成制造业基地和投资中心
从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来看,自1997年开始,沪苏浙制造业终于结束了占全国比重下降的趋势。2003年,三地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的25%,2005年达到31%。到2010年,假定人民币汇率稳定,长三角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可能达到2.1%,到2020年,则将达到4%左右。按此推论,20年后,沪苏浙制造业占全球比重,有可能达到8%左右,高于目前东京圈制造业占世界比重的1倍多。
形成更加紧密的整体
从经济关系看,竞争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使三大城市群高度无缝对接,联成更加紧密的整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