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正觉寺

正觉寺山门

一、【圆明园正觉寺】

【名称】:正觉寺

【类别】:古建筑

【年代】:清

【文物原属】:原圆明园建筑

【文物现状】:

1860年及1900年,圆明园两度罹劫时,因正觉寺独处绮春园墙外而幸免于难。但据说该寺曾一度为义和团占用。八国联军侵华时,驻在对面朗润园的德军收容所,毁坏了本寺一些门窗和佛像。民国初年,正觉寺被曾任北洋政府代国务总理的颜惠庆购作私人别墅,拆去佛像,改造装修,资遣喇嘛。后又转售清华大学为教职员工宿正觉寺的修缮舍。从70年代起,正觉寺为海淀机械制造厂(今北京长城锅炉厂)等占用。现仅残存山门、文殊亭和四座配殿及26株古树。

圆明园管理处从2002年开始对正觉寺进行清理,并委托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对正觉寺的修缮复建进行了设计,正觉寺一期修缮工程于当年年底开始进行,2003年9月底竣工。

【简介】:

正觉寺,位于绮春园正宫门之西,与绮春园既有后门相通,而又独成格局,单设南门。正觉寺实际上是清帝御园圆明园附属的一座佛寺,俗称喇嘛庙。占地1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

该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由二名喇嘛住持。寺内设僧房八座22间,由正觉寺山门、天王殿、三圣殿、文殊亭、最上楼、配殿等主要建筑组成。

正觉寺山门外檐刻有“正觉寺”三字,为乾隆御书,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合璧。 文殊亭为八方重檐亭,外檐匾上有“文殊亭”三个字。该亭又称殊像阁、文殊阁。据记载,文殊阁内奉有文殊菩萨骑青狮之像,总高二丈有余。文殊菩萨像及其背光均为木制包金,下乘白玉石台。最上楼有后楼七间,楼东西各三间顺山殿。最上楼供佛五尊,法身连座通高三尺零六分。最上楼、三圣殿前各有东西配殿五间。周围的廊房为喇嘛住所。

二、【吉林正觉寺】【名称】:正觉寺

【类别】:古建筑

【年代】:

【文物原属】:

【文物现状】:

【简介】:

正觉寺位于吉林省敦化市南郊,六顶山旅游风景区内,距市区4公里。为该寺第三代传人旅美高僧,释佛性大师于1993年恢复重建。总占地面积近7万平方米,是国内大型庙宇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尼众道场。

寺院分殿堂区、生活区、佛学院三个区。中轴线上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互殿和藏经殿五座双檐大殿随山势渐次升高,钟鼓楼与牌楼门相映照,青山绿水,白云蓝天,红墙黄瓦,楼阁重叠。

其中,大雄宝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高居于饰有九龙墨石雕御道的三层围栏月台之上。殿内高12.5米的三尊樟木大佛,以及释迦牟尼成道景德镇的陶瓷壁面,八根汉白玉盘龙柱,云南剑川青皮木雕隔扇门,华贵的藻井均属庙宇建筑之精品。

六角六亭的观音殿更别具特色。殿中用6.6公斤纯金贴面的六面体六千只手眼观音圣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杰作。精美的石雕、木雕、彩绘与赵朴初等名家墨迹都为寺院增添了光彩。别墅式小洋楼与大殿区传统的中式建筑相互照应,伴着湖光山色,钟声佛号,显示出佛性大师传教美洲,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的品格与精神。

正觉寺不仅是宗教文化的杰作,也是古今建筑相结合的典范,是利用现代建筑材料,通过现代化建筑手段完成的一组逼真的仿古建筑群。所以,正觉寺又是现代科学材料应用于古典式建筑的艺术精品。季羡林先生题写的“佛国新胜”与“峦波生辉”正是寺院的最好概括。

三、【山西正觉寺】【名称】:正觉寺

【类别】:古建筑

【年代】:不详

【文物原属】:

【文物现状】:

【简介】: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初称天王院,宜和年间朝廷赐名“正觉禅院”。元朝坚州副元帅王兆重修。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园村北, 明万历年间随县城迁建于今县城中央。寺院与鼓楼在一条中轴线上,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2667平方米。天王殿于1982年拆毁,改建现代二层楼1座。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过殿,均被粮食局占用。

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通板瓦布顶,斗拱和殿内梁以上,粮食局用泥封抹,结构不详。暴露部分有: 用粗大的内额横跨3间,5间大殿仅用金柱两根,金柱之上用斗拱托巨大雀替, 内额之端用丁袱与山面斗拱相连,四椽袱交札于内额之背;后转角处用垂连柱,用材砍削规整,为金代遗物。其余房屋均为清代建筑。现存石狮子2座,绘水陆图功德碑半方。

四、【抚州正觉寺】【名称】:正觉寺

【类别】:古建筑

【年代】:唐朝初期

【文物原属】:

【文物现状】:

【简介】:

在江西抚州城东剪子口东侧的风水宝地上,建有一座名扬江南的千年古刹,这就是抚州正觉寺。

相传此地形如一只犀牛,建昌会馆后面的池塘和寺东边的池塘,两口塘一样大,是犀牛的两只眼睛;寺前面的东湖是犀牛的透气口。犀牛饿了,就到灵芝山上(今文昌桥头)吃草;天气热了,就到院家湖里打浆。正觉寺就是建筑在这只犀牛上,所以老百姓又称其犀牛山正觉寺。

正觉寺大约建于唐朝初期,后来经过历代修建和扩充,殿宇更加宽敞雄伟。进门便是天王殿,迎面是四大天王塑像:手提瑟琵的是东方“持国大王”;手执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执绢罗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执宝幢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手执法宝作为“风调雨顺”的象征。过天王殿便是大殿,殿正中是释迦牟尼大佛像。两边是雕塑的十八罗汉,情态逼真。在广阔的海崖里,飞身渡水,展现出“众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气魄。

出大殿,便到了方丈。方丈有四层,层层有客厅。上三层是千佛楼,塑有佛像千尊。千佛楼东边有禅堂,斋堂,祖师殿、地母殿。千佛楼西边有将军殿,殿中有三尊青蛙将军,即“蛤蟆菩萨”,活灵活现,妙趣横生。所谓“抚州蛤蟆”大概就是由此而得名。

正觉寺不仅寺宇宽敞,佛像情态逼真,而且风景如画。寺中有一处临江面水的楼阁,名叫箨龙轩。轩内璧上绘有一条形态逼真的龙画。凡是前来正觉寺游览的文人墨客,都要登临此轩,寻觅诗句。王安石回临川故乡探亲期间,曾在箨龙轩题咏一诗《正觉寺箨龙轩》,诗云:风玉萧萧数亩秋,箨龙名字道人留。不须乞米供高士,但与开轩作胜游。此地七贤谁笑傲,何时六逸自赓酬。侵寻衰境心无著,尚有家风似子猷。

寺院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尤以菊花为盛。王安石另有一首《城东寺菊花》诗云:黄花漠漠弄秋晖,无数蜜蜂花上飞。不忍独醉辜尔去,殷勤为折一枝归。

离正觉寺不远处有一口水味清奇的古井,名叫醒泉。据说此水配上泡铁山的茶叶,饮之可以益寿延年。明代思想家李挚来到正觉寺饮过醒泉,写有铭曰:“泉行地中,隐隐隆隆。大旱云霓,惟泉是宗。泉而清奇,不带气质。饮之梦醒,幽宵白日。人不得道,昏散扰之。醒除昏散,返我灵之。”

正觉寺历代盛衰不常,清代时又复繁盛。主持寺庙的法杲和尚从河北请来一位名叫清泉的高僧,为寺院立规传经,发展僧徒,多达一百多人,其中还有日本、印度等外国僧侣,刻印经书一百多种。

五、【山东正觉寺】山东省博山正觉寺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安上村莲花山上,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山上树木茂盛,彩云缭绕。正觉寺始建于东晋,宋金年间重修,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南北朝时梁武帝国师宝志公禅师(观世音菩萨化身)在此出家,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皆曾在此住锡修行。道信大师并在这里提出“农禅并举”的主张,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佛教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祖师道场。由于历史原因,这座千年名刹毁于一旦。

随着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为弘扬传统文化,净化人心,利乐有情,2002年原祖庭所在地博山区安上村,与释仁达法师签订协议,由安上村无偿提供含正觉寺遗

址在内的126亩荒山给佛教僧人,修复建设正觉寺(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号为“宗场证字(01)号”)。

正在修复建设中的正觉寺,遵循如下建寺宗旨:严守戒律、秉持正法、普度众生、振兴佛教。依佛制戒定慧三学培养造就僧才,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将寺院建设成爱国爱教、慈悲济世、普利十方的正法道场,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正觉寺计划建造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搂、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宝塔、鼓楼、钟楼、禅堂、罗汉堂、讲堂、念佛堂、斋堂、寮房楼、安养院、回廊等,总建筑面积约二万平方米。

正觉寺于2002年开始修复建设,目前观音殿、地藏殿、寮房楼、宝塔已相继建成。 2003年7月27日,正觉寺举行隆重的观音殿暨观世音菩萨开光庆典,逾万名信众参加法会,大众法喜充满。现在正建造大雄宝殿、罗汉堂和禅堂。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的建设,全靠十方善信的慷慨布施、捐款捐物、广种福田。捐款一百元以下者,红榜扬名;一百元以上者,刻功德碑,流芳千古。

值此盛缘,仰望一切三宝威神加持,祈请十方大德、有缘善信发无上大菩提心,鼎力相助,共扶常住三宝,同建庄严坛场。不论一分一文,滴滴充盈法界,点点利益无边,心心普皆回向,法界同归正觉。

六、肥城正觉寺位于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大寺村西,始建于唐代,旧名为三教堂。金大定十年(公元11 70年),邳州僧人宗明买寺院,改名正觉寺。寺后张智纯墓前,有金明昌元年(公元1 190年)佛顶尊胜神咒经幢,上刻佛像八尊,碑阳镌刻善友张智纯之墓,碑阴镌刻清河张琦书。后有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重修碑。明、清两代皆有修葺记载。寺西有和尚碑林,再向西一箭之地,即为“先贤左丘明墓”和古都君庄(舜帝成都之处)。

七、山东济南正觉寺古老的济南,先民依泺水而居。汉初,古城在趵突泉的东北。公元184年曹操任济南相,他的大营就在城南正觉寺街一带。

隋唐,佛教在济南已有相当的规模,这一时期创建的寺庙有20余处——正觉寺是其中著名的古刹寺院。佛,音译“觉者”,佛经说,凡是能“自觉”、“觉行圆满”者皆名为佛,正觉寺街的街名便是以寺名而得。

济南是山东省宗教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寺,有街就有庙,有庙就有香火”之说,这从正觉寺街可以得到验证。这条街上有四座寺院,且其中三座集中在街的中部百余米内,明设僧纲司,掌管佛教事务的机构于正觉寺内,本街实为佛家胜地。

正觉寺在街的中部,座北朝南,唐初兴建,始于城内,明永乐年间(1403~1424)移建舜田门外(今历山门),崇祯四年(1631)遭大火,大雄殿岿然,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清末1904年改为消防工队,时招除秽夫百名,遇火灾穿号衣救火,平日分散清扫街道,此可算环卫之始,现为消防队。

华林寺在正觉寺东60米,路北,门牌163号,唐天宝十年(751)建,明成化年间维修,崇祯四年(1631)遭大火,仅存正殿,看来一场大火烧了相邻两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建,嘉庆十年(1805)年维修,30年代西南隅建正觉寺街小学,解放初正殿尚存,后废,有房约二十间,变为居民大院,现为山东军区干休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