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羌族博物馆-简介
茂县羌族博物馆是一座地方性民族博物馆,坐落在茂县县城羌兴街南端,占地面积4329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余平方米,于1988年羌族传统节日“羌历年”时正式开馆,是我国唯一的羌族博物馆。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从远古一直保留至今,历经数千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和其他民族一道在岷江上游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牧文化,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茂县在五十年代末设立文物馆,开展文物整理发掘工作,发掘整理出大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技术价值的精美文物。80年代初兴建羌族博物馆,陈列以介绍羌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分四个部分“岷江上游历史文物陈列”、“羌族民俗文物陈列”、“红军长征过羌寨革命文物展览”,“羌族文物精品展览”,展品有茂县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锛、石箭镞;春秋至西汉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双耳罐和青铜饰品、礼器、兵器以及细致小巧的玉石工具;有民国时期流传到茂县城的汉白玉佛像;有羌族服饰和工艺品及乐器等,有体现羌族精湛建筑艺术、婚姻、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实物和照片;还有红军长征过羌寨时留下的枪支、文告等。其中部分精美展品曾参加过中国历史文物馆举办的“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四川省博物馆举办的“四川民俗文物精品展”。羌族博物馆馆藏陈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羌族历史的概貌,是认识羌族、了解羌族的一个重要窗口。
茂县羌族博物馆-近期动态5月12日强烈地震后,羌族博物馆展厅、库房、办公楼、围墙、宿舍均受到严重破坏,围墙跨塌,馆舍墙体开裂,玻璃爆碎,天花板、灯具坠落。馆长蔡清跑步到达了博物馆,随后副馆长刘永文到达馆内,同当班的保卫组长张黎勇一起快速查看了博物馆的外围情况,博物馆启动应急机制,成立了应急小组,迅即关上了大门。在强烈余震不断的情况下,3人一直坚守在博物馆狭小的院内,避免馆藏文物出现人为损坏并且轮流四处查看,度过了地震发生后的首个漫长之夜。
5月13日天一亮,3人立即对展厅、办公楼内部及库房、宿舍外墙进行了检查。9时左右,博物馆工作人员陆续来到馆内。为守护好文物,应急小组发动在馆的全体职工搜寻可以搭建防震避雨的材料,搭起了简易防震“棚”,作为值班和职工、家属避难的场所。应急小组和2名保管人员随后进入库房,由于余震依然强烈不断,进行了简单检查和拍照。是夜,下起大雨,为防止“龙洞沟”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对博物馆馆舍及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馆内男职工轮流对水位进行观察。14日,应急小组3人和2名保管人员对库房进行了检查,由于余震不断,位于3楼的封闭库房内一片黢黑,在微弱的手电光下,对上级别文物进行了简单清理。
5月16日,在博物馆外围安全技术防范失效的情况下,博物馆全体职工包括在馆的家属全数进入值班范围。
17日以后,地震文物收集人员不畏艰苦、走点串户,收集到很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珍贵地震文物;地面文物受损调查人员沿着随时坍塌的道路,穿过飞石路段,深入乡村各文物点查看具体受损情况。博物馆先后有4人次冒着危险深入到飞虹乡浅沟、浑沟、查而岩统计灾情,协助灾民自救。
不忘神圣职责,守护精神财富。茂县羌族博物馆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茂县羌族博物馆-馆藏介绍馆藏
1992年四川省茂县牟托战国墓出土
四川省茂县羌族博物馆藏
三件,出土时从小到大纵向排列于棺内前部右侧,以竹编索相连。其形制基本一致。龙纹钟为圭形组。一面阴刻圆涡纹、十字纹、四瓣花等,中有一微凸的椭圆饼状枚;另一面阴刻一翼龙,龙身背负一山。圆泡纹钟为桥形纽,外饰相背的长冠鸟。太阳纹钟为桥形纽,器身饰太阳纹、圆涡纹、纲状纹等。这组铜纽钟纹饰精美,为巴蜀文化及石棺葬文化的重要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