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可考文献见于朱自清在1940年代的一篇著作,“据说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市”。
==========
《新周刊》为成都度身定制并炒热的一个概念。对比国内其他三座大城市,成都的定位似乎有点模糊。但放眼西部,第四座城市这个称号还真的难以判定。不管认同还是不认同,自此以后,成都不再是个无人知晓的城市。
“第四城”成为“成都十大名片”之首
由新周刊与华西都市报、新浪网联手主办的“再说第四城”论坛在成都牧马山举行,与会代表包括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及成都本地30多位专家学者和文化名流。经过长达数小时的激烈辩论,“第四城”成为“成都十大名片”之首。其他“名片”依次为:最休闲的城市、都江堰、太阳神鸟、熊猫娇子、麻辣烫、变脸、春熙路、水井坊和成都美女。
在首张“名片”、“第四城”的颁奖典礼上,新周刊社长孙冕,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本报总编辑刘为民和成都卷烟厂厂长程佳华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一场“再看第四城”的活动让一本南方新锐杂志、一张本土主流报纸和一家成都地方企业走到了一起,这场由他们共同掀起的活动给成都又带来一场“注意力经济”,使成都再一次成为全国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话题。对于这次活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初衷,让成都更好,也让自己更好。
封新城:成都仍是生活方式领袖城市
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上个月刚来了成都,参加成都电视台新台标的评选。四年前他第一个让成都与“第四城”沾上边,四年后他感受最深的成都变化是什么呢?
“不好说,因为我深入得还不是特别多,去年来过一次也是行色匆匆的。感觉中,好像这次来,德国人的凯宾斯基饭店在成都也开业了。”除却这个具体的变化,封新城印象中觉得成都人从事运作的自我意识强了很多,像东方伊甸园、太阳神鸟台标这些都体现了成都人这两年来的向外宣传意识,和华西都市报合作反响也很强烈,“成都人现在更多意识到自己的魅力,有意识地去打造自己的魅力,这是件好事。我们认为成都在西部仍然是生活方式的领袖城市。”
关于第四城之争,“这里面没有真理,只能说明大家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热爱。你追我赶,互不服输是一个好的推动。争个高下,本身就有西南特色,这里的人喜欢摆龙门阵,喜欢话题,我们就给他一个话题,让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把一切都端出来,自有高下之分。”“实力与魅力不同,魅力不是数字能够表现的,魅力所能附着的就是生活方式,生活的趣味和生活的质量。关注西南,关注成都,就是因为这座城市所提供的生活方式。”
刘为民:我们支持包装、宣传成都
作为西部最大都市报的领导者,刘为民显得很低调,他更愿意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外来的媒体和企业。在论坛开始前的致辞中,他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要是包装成都的、宣传成都的,我们都将全力支持”。
刘为民说,华西都市报作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是适应都市生活的发展创办和崛起的,这本身就是成都城市生活发展的一种体现。成都是中国西部最繁华的城市,成都不光引导着中国西部消费潮流,也是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领军城市。从报纸的发行规模上就可以看出成都人的读报习惯和成都文化气息的浓厚。正是因为有了成都这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华西都市报才能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跻身全球日报发行一百强。而西部唯一进入“一百强”的日报在成都,本身也对成都的实力是一种很好的证明。
程佳华:帮助成都解决“成长烦恼”
对于接受媒体的采访,程佳华有些不情愿,“公众往往将这种活动视为一种单纯的商业宣传,这让我觉得不太有多说的必要。”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他坦承了自己的想法,“里面也有公益思想,这一点不应该因为商业宣传而被否认和抹杀。”
生在重庆、长在成都的程佳华一直将自己视为成都的一分子。他认为,成都最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其发展速度已超出西部这个区域所提供的资源发展的速度。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这些都让他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同时,成都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成长的烦恼”也让身为成都人的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为这个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出自己的一份力。
“我非常希望成都市民都能为这座城市走向现代文明多作一些个人的努力,尽快地克服成都文化中那些不符合现代社会倡导方向的东西和需要完善的东西。搞这次活动是想通过专家把脉问诊,说说成都的优势与不足,既提升成都市民的信心,进一步促进成都人都热爱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也让他们明白成都还应该朝哪些方向努力。”
再看第四城·另类观点杭州成都休闲之都双城记
在各抒己见的“再看第四城”论坛上,杭州《都市快报》编委姜贤正在杭州、成都争夺“休闲之都”城市名片的问题上,大胆提出两城联手,合力打造中国休闲双城记。此提议当场得到华西都市报总编刘为民先生的认同。刘总编还当场对在座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媒体发出邀请,请他们都参与到打造休闲双城记的活动中来。
再看第四城·专家论证
话说城市文化专家褒贬不一
褒:
城市运管专家、策划大师王志纲:中国有价值的休闲平台
从成都的GDP、城市规模等方面来考证,成都被称为第四城的确名不符实。但是从文化、社会潮流、特色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看,成都被称为第四城并非名不符实。跟上海的小资文化,广东的商人文化不同,成都是顶级的市民文化。高薪者可以休闲,低薪者也可以休闲,是一种非常祥和的社会环境。在全国各城市都太浮躁、辛苦、功利的时候,成都倒不失为中国一个有价值的休闲平台。
厦门大学教授、城市观察家易中天:成都是上帝最宠爱的城市
我说成都是上帝最宠爱的城市,是因为成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无天灾、二无人祸。在农业社会时期,成都因为地理条件好,人们不必付出太多,就可以得到收获,这样长之以久,让成都人形成了悠闲的生活习性。如果说广东人敢于生活,成都人就是善于生活。拿吃的打比方,广东人吃海鲜,物价高,而成都人却能用普通的原材料做出精美的食物。
我觉得应该向全世界推介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因为不需要浪费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也避免环境污染。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人文地理称“第四”当之无愧
城市的功能不仅提供吃住,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历史整体中看多角度来看。城市自然的多样性,成都最得天独厚。成都在中国三大自然资源交汇的地带,我们都说四川盆地、天府之国,成都有南来北往的的财路、大量的资源,说它是“第四”,当之无愧。
贬:
厦门大学教授、城市观察家易中天:成都:俗有余雅不足
成都是农业时代田园都市的标本,是朴野和儒雅相结合的城市,但是现在俗有余、雅不足。比如餐厅里就餐时,成都人喜欢大声说话,所有人都在大声说话,结果谁也听不见。在俗和雅之间,成都人应该学会把握一个度,应该多找一些和悠闲相对的来互补,比如吃麻辣烫可以和成都潮湿的空气互补,但是“雄起”不应该只停留在足球场上,还应该让城市也“雄”起来。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评论家张颐武:一座拼凑得不完整的城市
现在的成都是一座拼凑的城市,全中国许多城市都是这样,但是成都却是一块一块直接拼凑起来,没有整体的概念。说成都是休闲之都,也是临时提出来的。成都市民的生活本身是休闲的,却没有拉动其他人到这里来休闲,如果能说这一点做得好的城市,威尼斯值得一荐。
再看第四城·本地名人“第四城”成都当之无愧
对于成都当选“第四城”,绝大部分本地名人表示无可非议。
文化评论家、专栏作家何小竹先生明确表示,自己对成都有很深厚的感情。理由有二:一是在成都的朋友多;二是由于地理、生活方式等因素,成都就是让人感到更放松,没有压力。他认为成都当选为“第四城”应该从历史文化上来理解:成都人自古即有“小富即安”、“知足长乐”的思想。在如此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成都人要慢就慢得下来,这就是成都最大的特色。
建筑大师刘家琨先生也完全赞同成都当选“第四城”。做为一名知名建筑大师,对于一些关于成都城市面貌“没有个性特色”的说法,他的看法是:“城市面貌总体来讲应该是自然形成的。成都与其他城市相似之处十分正常,如果非要说成都的城市建设走入过什么误区,那也是全国各地的城市都走入过的误区。”
《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兼总编辑张晓梅女士是又一个绝对赞成成都被封“第四城”称号的本地名人。她从成都是“美容之都”的角度重点阐述了成都作为“第四城”的不争条件:拥有最好的整形医疗机构、拥有最好的美容学校、拥有权威的美容时装杂志。
“第四城”因爱而责
在同样欣喜的心情之下,部分本地名人同时也表现出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反省。
“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在充分肯定成都近年来在城市面貌发展方面获得很大成绩的前提下指出:成都在历史文化方面的挖掘存在欠缺。他以春熙路为例说:“春熙路作为成都历史的缩影,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可现在的春熙路除了一堆图片外,根本没有可以表现历史文化的文字符号。”
著名画家、成都画院副院长周春芽先生则对民间艺术如何搞好市场开发,丰厚底蕴,打造城市名片的问题发表意见。他认为:民间艺术应该保持自身纯洁性,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受众需求,与时代合拍,与国际接轨。成都的民间艺术恰恰过于保守,对国际化的认识根本不够。
四川师范大学现代艺术学院院长韩万斋先生认为应该把“第四城”看作是对成都的一种激励。他进而提出应该把“蓉城”改称为最初的“锦官城”,以表锦绣前程之意。
民间艺术家李伯清先生则认为成都最首要的是:提高精神面貌、摆脱市民气。他举出“未来号天桥上吐痰”的例子来说明成都人不好的生活习气。同时,他认为只要成都人自己日子过得舒服、实在,名次并不重要。如果日子过得不好,就算被评了个“第一名”,那也只会是像他李伯清被人叫做“帅哥”一样,“立马就想飞起一脚把他龟儿踢翻。”
“第四城”成都准备好了吗?
与大部分本地名人言论完全相反的声音来自《成都批判》一书的作者:王跃。他态度坚决的认为:成都算不上“第四城”,“第四城”顶多算是成都的一个理想。他主要从传统文化的遗留保存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成都的围墙、皇城根已经被拆了、有名可数的池塘大多被填了、有书可载的河道已经被挖了、甚至好多老街道也改名了,能证明自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东西所剩无几。他还进一步表示:成都经济发展速度不如重庆;历史保留不如西安;旅游资源开发不如昆明。实在不能称为“第四城”。
王跃先生的言论顿时引发论坛高潮,甚至因此出现嘉宾抢话筒的场面。
城市观察家易中天先生首先就反问王跃:“如果成都不是第四城,那你认为谁是第四城?”他还说:“吃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这四句话,都可以套用到成都一家的头上。”
魏明伦先生也发言强调:“西安的生活休闲程度,不如成都;重庆的生活环境程度,不如成都。可以把第四城的提名看作是一个游戏,那么成都胜出的条件就在于综合性。” 本报记者王飞龙灿朱丹摄影朱建国
妙语连珠
实力与魅力不同,魅力不是数字能够表现的,魅力所能附着的就是生活方式,生活的趣味和生活的质量。
———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
成都的城市面貌与其他城市有相似之处十分正常,如果非要说成都的城市建设走入过什么误区,那也是全国各地的城市都走入过的误区。 ———建筑大师刘家琨
在如此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成都人要慢就慢得下来,这就是成都最大的特色。
———文化评论家、专栏作家何小竹
只要日子过得舒服,名次并不重要。否则,就算被评了个第一,也只会是像他李伯清被人叫“帅哥”一样,“立马就想飞起一脚把他龟儿踢翻。” ———民间艺术家李伯清
成都经济发展速度不如重庆;历史保留不如西安;旅游资源开发不如昆明,实在不能称为“第四城”。———《成都批判》作者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