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密勒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3-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人物简介阿瑟·密勒(1915—2005)美国剧作家。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制造商家庭,父亲在大萧条时期破产。密勒1932年中学毕业后就外出谋生,在汽车零件仓库干过活。1934年入密执安大学,开始戏剧创作,并得过戏剧协会的奖。1944年,他的《鸿运高照的人》在百老汇上演,未获成功。他的成名作是1947年上演的《全是我的儿子》获纽约剧评奖。此剧讲一个不负责任的制造商把不及格的飞机零件卖给空军,导至飞机失事,21名飞行员(包括他的幼子)死亡,别人因此坐牢,他却逃过了法律制裁。后来,他的儿子提出要娶弟弟的未婚妻,那个为他父亲坐了牢的人的女儿,终于使他受到良心谴责,认识到那些丧命的飞行员“全是我的儿子”,于是自杀。1949年上演的《推销员之死》是密勒的杰作,获纽约剧评奖和普列策奖。1953年上演的历史剧《炼狱》,影射当时麦卡锡主义对左翼人士的迫害。密勒本人在1950年曾受非美活动委员会传讯并被判藐视国会罪。1958年才由最高法院撤销这一罪名。他的其他剧作有《两个星期一的回忆》,反映他本人早期在汽车零件仓库工作的一些经历;《桥头眺望》反映意大利非法移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密勒曾和好莱坞红星玛丽莲·梦露结婚,为她写过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1961年密勒和梦露离婚后,再娶奥地利籍摄影师英吉保丽·莫拉斯,这段经历反映在剧作《堕落以后》中。另外,他还写了《维希事件》和《代价》、《美国时钟》及大量戏剧评论。密勒最爱写人的负罪感和良心发现。他一贯反对纯娱乐性的庸俗戏剧,提倡严肃戏剧。

代表作品1944年,他的《鸿运高照的人》在百老汇上演,未获成功。他的成名作是1947年上演的《全是我的儿子》获纽约剧评奖。1949年上演的《推销员之死》是密勒的杰作,获纽约剧评奖和普列策奖。1953年上演的历史剧《炼狱》,;《桥头眺望》反映意大利非法移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另外,他还写了《维希事件》和《代价》、《美国时钟》及大量戏剧评论。

人物影响阿瑟-密勒在他的时代,在他所处时代的美国可谓是一个另类,即使在今天,他也一样被一些人看作另类,被一些人所耻笑、所讥讽。因为,他总是站在底层百姓立场上说话,他怒斥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他言别人所不言,唱别人所不唱。因而,他被当时政府一些人视为怪物,视为危险分子,有共产主义倾向。阿瑟-密勒继承了欧美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揭露和探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底层的疾苦,在这一点上,他的确和当时的许多人不一样,甚至唱反调。他从不“娱乐大众”,尽管他自称“是个喜剧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