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啸鸢身长52-59 cm,翼展1.22-1.52 m,雄鸟体重760 - 900g,雌鸟体重600-750g。该物种有宽大的翼展和一个末端圆形不分叉的长尾巴。羽毛棕褐色,有白色羽缘,背部有斑点。初级飞羽黑色,翅膀的上覆面颜色较浅,内侧深褐色。整个底部,包括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在暗光线下和上体对比呈浅棕色条纹。飞行时羽毛间有深浅不同的宽带相隔。[1]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2]
栖息环境

啸鸢在当地相当普遍,分布于很广泛的领土,栖息地在澳大利亚和北小岛,喜欢接近水域,无论是海洋、沿海港口、内航道或漫滩湿地都有其踪影,但它并不是不一定局限于湿地,也出没于干旱地区,进入澳大利亚内陆和塔斯马尼亚岛。在西南亚,新几内亚东部和新喀里多尼亚也很常见。[1]
生活习性

啸鸢有时被称为雕或雀鹰,但它的行为更像一只真正的鹰,它的飞行状态散漫而慢速,有点像秃鹰,但更多的地方类似于鸢。该物种经常啸鸣,类似哭泣。在空中跟踪猎物时成对或集小群飞行。一般距水面30-60米的空中盘旋。其狩猎捕鱼的方式和行为很像鱼鹰。在新喀里多尼亚,每对夫妻有一片固定的捕猎领域。

在澳大利亚,迁移和繁殖期可集达1100只的大群。这些运动更多的是游牧形式,是真正的迁移,一般随食物资源和季节变化在南北往返。
主要以兔子,小型哺乳动物,蜥蜴,鱼,海蛇,昆虫,蟋蟀和一些鸟类为食。兔子很可能是主要的猎物,因此,这种鸢被视为一益鸟,它可以防止啮齿动物泛滥,有抵御腐肉中毒的功能。[1]
生长繁殖

在冬季会迁移到繁殖地。当它们一起迁移飞行时会发出的长久的呼声。然而,在大群聚集时会更

嘈杂喧闹。通常,许多鸟类在繁殖季节飞行和飞行列阵在一起时会相当壮观。鸟巢一般建在水边的孤树木上。建一个新巢需时约一个月时间,鸟巢75厘米宽,30厘米深。建新巢比较罕见,大多数时候,这种猛禽年复一年的重复使用旧巢,有时也占据其他鸟类放弃的巢。常有几对在同一树上聚集建巢的现象。
一年中任何时候都可以繁殖,但7月至10月是高峰期。繁殖对的数量和成活率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粮食资源的丰富决定。雌鸟一窝产2枚卵,亚成鸟出壳35天后长出羽毛,至少在40天后才离巢。[1]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3]
(图片:概述图—图8[4]、分布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