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蕨萁,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小鼠腹腔注射10—20g/kg全草水煎剂后,抽搐、死亡。
【别名】绒毛阴地蕨、蕨萁参
【来源】蕨类阴地蕨科蕨萁属植物独蕨萁Botrychium lanuginosum Wall.,以全草入药。
【性味归经】微苦,平。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平肝散结。用于疮毒,淋巴结肿,目中生翳。
【用法用量】 2~3钱,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种中文名: 独蕨萁
种拉丁名: Botrychium lanuginosum Wall.
种别名: 绒毛阴地蕨、蕨萁参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6cm;须根多数,肉质。叶片长18—25cm,宽24—27cm,下部3—4回羽状,基部1对羽片最大。孢子叶自营养叶片基部以上生出,比营养叶为短;孢子囊穗张开,疏松,有绒毛。
分布: 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和台湾;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
生境: 生长于海拔1800—2600m山地常绿杂木林下。
毒性: 全草有毒。小鼠腹腔注射10—20g/kg全草水煎剂后,抽搐、死亡。
化学成分:
毒理: 民间反映有催眠作用[A—25]。
属中文名:
属拉丁名:
本属概述:
科中文名: 阴地蕨科
科拉丁名: Botrychiaceae
本科概述: 9属90多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有2属18种,各地均有分布。蕨类植物又名羊齿植物,约有12000种,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丰富。我国有S2科2600余种,大都喜生于温暖阴湿的森林环境,可以作为不同环境条件的指示植物。蕨类植物的有毒种类不多,仅鳞毛蕨科、木贼科、凤尾科等少数种有毒,如贯众、问荆、木贼、蕨等。贯众、蕨中毒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并有肾功能损伤,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问荆、木贼中毒主要造成运动机能障碍;蕨尚有致癌作用。蕨类植物的药用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如贯众早在2000多年前已作药用,有驱虫作用;解放后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相继又发现大批有医疗价值的种类,目前可供药用的蕨类植物已达200余种“’。此外,蕨还是一种野菜,我国南北各地有不少群众采食。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分布最为普遍的有酚类和三萜类化合物。二元酚类有抗菌、止血、止咳等功效。丁酰基间苯三酚衍生物为有效的驱绦虫成分。绵马酸(filicicacid)、黄绵马酸(flavaspidicacid)、绵马素(aspidin)(1—1)和边缘绵马酚(margasipidin)等有类似于小檗碱的抗炎作用。三萜化合物有口—芒柄花醇(e—orlocerin)、里白烯(diploptene)等[1]。此外,黄酮类物质和生物碱在部分蕨类植物中也有分布,其分布范围仅限于小叶型蕨类,如金不(LycopodiumserratumThunb.Var.10ngepetiolatus)中的金不换碱A、B、C(kimpkaneA,B,C),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蕨类植物中有毒成分可分为三类。一类为间苯三酚衍生物类,这类成分仅特征性的分布于鳞毛蕨科多种植物中,如绵马酸、绵马素(1—1)、白绵马素(albaspidin)等,它们除了对绦虫有强烈的毒性外,还作用于哺乳动物的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毒动物产生胃肠炎、惊厥、昏迷,呼吸麻痹、死亡。第二类成分为双骈哌啶烷类生物碱,主要分布在石松科中,统称石松生物碱,如石松碱(1ycopodine)(1—9)、棒石松碱(clavatine)(1-10)、棒石松毒(clavatoxine)等。它们主要有中枢兴奋作用,动物中毒出现惊厥,通常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第三类是硫胺素酶(thiaminase),可分解维生素B:,引起维生素Bl缺乏症闭。重要的含有毒种的科有:1.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9属90多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有2属18种,各地均有分布。‘2.鳞毛蕨科Dryopterridaceae:约20属1,200种,广布于全世界,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约1,000种。主要有毒的属是鳞毛蕨属(DryopterisAdam.)。3.木贼科Epuisetaceae:本科仅2属25种,广布于寒、温、热三带,为多年生蕨类檀物。我国有2属约9种。本科植物因茎表皮外壁含硅质,可作金工、木工的磨光材料。问荆属(EquisetumL.)中少数种有毒性,家畜中毒较多。4.石松科,Lycopodiaceae:2属约400种。我国有1属17种,仅石松有毒。5.松叶蕨科Psilotaceae:13属约320余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属约120余种,蕨1种有毒。据报道主产于欧洲和非洲的蕨Pteridiumaquilinum(L.)Kuhn.全草有毒[A-1,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