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简介】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现文学院是根据吉林大学学科专业调整和院系整合的决定,由原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国际交流学院、古籍研究所和其它四个校区的大学语文教研部等单位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的,包含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三大学科门类和五个一级学科,设有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吉林大学学科涵盖面最宽、规模最大的院级教学与科研单位。
文学院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著名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杨振声、冯文炳(废名)、张松如(公木)汪馥泉、蒋善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于省吾、金景芳、罗继祖等都曾在这里执教过。文学院现有教职工241名,专任教师196人,其中教授57人(含博士生导师36人),副教授54人,讲师55人,助教30人。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教师中博士和在读博士114人,占教师总数的65%。
现有在校本科生1095人,硕士研究生803人,博士研究生208人,长期留学生433人。另有函授生364人。
【院系设置】文学院包含文学、历史学和教育学三大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和教育学五个一级学科。历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均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历史学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学院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12个。
1996年以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教育部规划项目45项,省规划项目47项,其他项目148项。发表学术论文2350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48部,研究成果获得首届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普通高校社科研究成果奖12项,其他部省级奖92项,其他获奖138项。
【研究机构】

文学院实验室包括吉林大学现代传媒与应用技术基础实验中心、考古DNA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和文物陈列室,吉林大学现代传媒与应用技术基础实验中心是“吉林省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示范实验中心”,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一个文科示范实验中心。包括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新闻实验室、新闻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播音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广告制作实验室、文物保护与应用技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体质人类学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多年来重点发展的一个研究方向,在中国边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学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设有人类学实验室和古人骨标本库,收藏有大量采集自我国边疆地区各地的各类标本,目前古代人骨标本收藏量已达1500例以上。对古代人类遗骸中提取的DNA进行分析有助于阐明人类起源、演化和群体间的相互关系,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国际学术界认为是21世纪世界考古学科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实验中心建设总投资为1000多万元,总面积为1620㎡,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9名。实验中心为文学院各专业学生开设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另外,还为学校开设了人文与公关辅修专业选修课和公共摄影选修课,并为吉林大学电视台的七个栏目制作电视节目。
文学院资料室始建于1956年,是一个藏书类别比较丰富、学术气氛浓郁的专业图书资料室。拥有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分布在四个楼层,采用封闭型、开架式管理,现有管理人员10人,其中四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馆内设有文学、对外汉语、历史、考古、古籍等书库及阅览室,藏书达7万余册。现订阅的中文刊物有:主要高校学报、综合性学术期刊和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及与文学、史学两个学科相关的人大复印资料400余种。近年又陆续收藏了光盘等新型载体文献。馆内藏书突出学术性、理论性,力求书刊的系统与完整性。为了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已于2004年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为师生借阅和检索文献提供了方便。
【学生活动】本着学业“向专业外拓展、向课堂外延”伸的培养原则,文学院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紫焰戏剧社”、“新闻学会”、“广告协会”、“播音与主持协会”、“文物爱好与保护者协会”、“吉林大学绿色家园协会”、“鹂声青年志愿者服务社” 等学生文化社团组织活跃在全校学生中。

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文学院创办了多种学生报刊:秉承自由与踏实之精神,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踏实钻研、踏实创作的《子衿》、《朔风》,已成为校园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创刊于1992年《古船》以及陆续出版的《青铜火炬》(论文集),是吉林大学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发行的学生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办一份学生自己的报纸”为办刊宗旨的《学声》报,坚持专业路线,内容广泛,报道深刻,见解独特,在校内产生很大影响,受到广泛好评。
【奖学金设置】除学校的奖学金外,文学院还设有“城市晚报新闻奖学金”、“金石置业奖学金”、“紫荆助学金”、“系友奖学金”、“文学院教工爱心帮困基金”等,奖励品学兼优或特困学生。
【合作交流】随着国际化的大趋势和文学院学科专业的特殊性,文学院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著名大学保持着学术交流和师生交换关系。学院设有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汉语学院,每年接受来自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海外生数百名,多次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同时选派一批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访问。近年来,文学院的相关教师还承担了多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
吉林大学国际语言学院,是吉林大学专事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教学及教学管理的学院实体。学院设有专门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系(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对外汉语教学部、普通话培训中心、留学生国际贸易系、留学生教学管理办公室等常设机构。
学院专门负责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专门负责全校各专业学位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的汉语预备教育;专门负责来华留学学位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现代汉语、中国概况等学位课的教学、考试及学分评定工作。
学院现有教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90%以上教师持有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1978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8项,共出版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学文化方面的专著和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学院现有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500多名。
【机构设置】学院党委
姓名
职务
分工
办公地址
陈 密
书 记
全面工作
东荣大厦 1007 室
郝淑媛
副书记
学生工作
东荣大厦 1003 室
张福贵
委 员
统战委员
东荣大厦 1109 室
朱 泓
委 员
统战委员
东荣大厦 0211 室
徐正考
委 员
纪检委员
东荣大厦 1107 室
赵英兰
委 员
组织委员
东荣大厦 1115 室
刘富华
委 员
宣传委员
友谊会馆 201 室
黎为众
委 员
保卫委员
东荣大厦 1009 室
刘 坚
委 员
宣传委员
东荣大厦 1012 室
赵宾福
委 员
青年委员
东荣大厦 0203 室
学院行政领导
姓名
职务
分工
办公地址
张福贵
院 长
全面工作、学科建设
东荣大厦 1109 室
朱 泓
副院长
科研、外事
东荣大厦 0211 室
徐正考
副院长
研究生
东荣大厦 1107 室
赵英兰
副院长
本科生教学
东荣大厦 1115 室
刘富华
副院长
留学生教学
友谊会馆 201 室
黎为众
副院长
行政、人事
东荣大厦 1009 室
郝淑媛
副院长
学生工作
东荣大厦 1003 室
教学科研机构
机构名称
负责人
办公地址
中国语言文学系
吕明臣、沈文凡
东荣大厦 1110 室
新闻学系
刘 坚
东荣大厦 1112 室
广告学系
黄也平
东荣大厦 1112 室
广播电视艺术系
孔朝蓬
东荣大厦 1008 室
历史学系
杨军
东荣大厦 1104 室
考古学系
王立新
东荣大厦 0501 室
博物馆学系
吕军
东荣大厦 1106 室
国际语言学院
张福贵(兼) 刘富华
友谊会馆 201 室
大学语文教研部
陈珊珊
东荣大厦 1101 室
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朱 泓 滕铭予
东荣大厦 0211 室
中国文化研究所
张锡坤
东荣大厦 1014 室
古籍研究所
张鹤泉
东荣大厦 0509 室
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刘德斌
东荣大厦 1113 室
东北历史与疆域研究中心
魏存成
东荣大厦 0503 室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付景川(兼) 孙 瑞
东荣大厦 1111 室
管理机构
机构名称
负责人、工作人员
办公地址
党委办公室
张红蕾
东荣大厦 1015 室
行政办公室
田 鹏 李纪文 富 军 洪莲君
东荣大厦 1013 室
教学办公室
于 柱 赵淑华 郑礼丽
东荣大厦 1011 室
科研与研究生办公室
陈武军 宋淑湘 李海帆 张佳音
东荣大厦 1103 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刘 卓 冯大伟 郭 淳
东荣大厦 1005 室
留学生教学办公室
李 义 苏海波 杨海鹰
友谊会馆 202 室
成人教育办公室
侯绪田 许占林
文科楼 335 室
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办公室
刘 艳 陈 爽
东荣大厦 0213 室
教学辅助机构
机构名称
负责人、工作人员
办公地址
资料室
郑红光 洪玉琴 张丽虹 佟红雨 李晓笛 孟忻
东荣大厦B区
实验中心
刘 坚(兼) 谷大川 赵东 赵晓辉 王红旭 王昕 林雪川
文科实验楼
文物陈列室
史吉祥(兼) 于润仪 姜晓东
计算机楼
《史学集刊》编辑部
宋鸥
东荣大厦 1116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