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椰子狸
中文目名: 食肉目
中文科名: 灵猫科
中文属名: 椰子狸属
同物异名: Viverra hermaphrodita Pallas, 1777,Paradoxurus pallasii Gray, 1832,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 laotum Gyldenstolpe, 1917,Paradoxurus typus F. G. Cuvier & E. Geoffroy Saint-Hilaire, 1821,Paradoxurus niger Blandford 1885,
中文俗名: 棕榈猫 花果狸 糯米狸 椰子猫 香瑶
拉丁文目名: CARNIVORA
拉丁文科名: Viverridae
拉丁文亚科名: Paradoxurinae
拉丁文属名: Paradoxurus
拉丁文种名: hermaphrodit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 1777)
英文俗名: Common Palm Civet
【形态】大小似小灵猫,但较细长,体长480-550毫米,体重2000-3000克。吻较短,尾较长,约等于或大于体长,足部掌垫与糠垫相连,体背有5条显著的黑色纵条纹,体侧有黑斑点,故有花果狸的别称。爪有伸缩性,具肛门腺,但不如小灵猫的发达。头部黑色并具白斑;背部棕黄色且有数行黑色纵纹;体侧有纵列的黑褐色斑点;胸部污黄、腹部暗黄或棕灰色;四肢和尾灰色。头颈和尾部大都为黑褐色,头部有额、吻、眼等斑纹,白色或黑褐色,斑点大小,色泽深浅随不同亚种或个体年龄有差异,从鼻端到后头有一条白色纵纹。体背除纵纹外,余多为棕黄色,腹部浅黄,足与尾同色,尾不具大小灵猫那样的圈纹。
【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以及广西南缘(那坡、大新、上思以南边陲)和四川;国外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南亚和东南亚。
主要分布省份: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大明山十万大山水源林吊罗山尖峰岭尖峰岭坝王岭(昌江、白沙)坝王岭(昌江、白沙)大围山金平分水岭铜壁关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
【习性】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热带地区较典型的林栖动物之一。常与果子狸、鼯鼠、巨松鼠、长臂猿等在同一环境中栖息。在藤葛攀附的深山密林,长年有多种野果,又有古木树洞等荫蔽条件,便是它所喜好的栖息地。深居简出,喜游荡憩息于山野或有茂密枝桠的横木上,很少到村落居民区或农耕区。主要树栖。昼伏夜出,冬时偶也日间出没,多在树上憩息或攀爬,是灵猫科中较好适应树栖的一种。常成对在树上活动和觅食。食性杂,食物有鼠类、小鸟、蛇、蜥锡、昆虫、娱松等,也吃野桃、荔枝、龙眼、野枇杷及野蕉。
【繁殖】每年产一窝,每窝3-4仔。
【濒危等级】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产于印度的椰子狸被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3,在不影响种群生存的条件下可适量捕获与贸易。
【濒危因素】栖息地破坏:
因为贸易被捕猎:国家曾大量收购其皮。
作为食物被捕猎:南方人爱带皮吃肉,常不剥皮。
【保护措施】现无专门保护措施,现有的在本种分布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可能对本种的保护起些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三、四十年来,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等的热带原始雨林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以致大批热带林栖的种类濒临灭绝。亟待抓紧仅存的原生林保护,加强对海南岛坝王岭、云南西双版纳等几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长臂猿、巨松鼠等的保种工作一起抓起来。目前椰子猫尚未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单,希从速作出决定,免至这一珍稀物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