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2007年是我市认真贯彻落实遵义市“三新一强”和赤水市“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发展战略关键的一年,2007年工业经济工作对发展新型工业,不断增强赤水工业经济实力,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现就做好2007年工业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为纽带,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狠抓项目建设,延长优势资源产业链,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以改革开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为载体,强化资金、生产要素、环境、人才等方面的支撑,狠抓招商引资,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把赤水建成特色优势明显的新型工业城市,全面实现“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的总体目标。
(二)工作目标
——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67000万元以上,增长速度确保14%以上;
——市级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25000万元以上,增长速度确保25%以上;
——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0000万元以上;
——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个以上;
——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以上;
——国有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死亡控制指标为零。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生态工业基地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生态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综合实力”的要求,今年要紧紧依托赤天化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投产营运契机,抓紧实施“赤水循环经济型竹加工生态工业基地”建设工作。一是组建好基地建设组织机构。组建市级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生态工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开展基地建设相关工作。二是做好基地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基地功能分布、管网建设规划设计,结合赤水实际打造旅游观光型生态工业基地。三是多方筹措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基地建设,积极向上做好资金、项目的对接。今年要完成工业大道建设,启动基地内给排水管网、通信、电力线路建设工作。四是启动基地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将基地建成交通便捷、水电保障、通讯畅通,驻有各类金融、技术、法律服务机构的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政策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以及金融服务等,推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
(二)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好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抓好产业政策导向。二是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预测预警和监测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三是加强对煤、电、油、运输等生产要素的协调,确保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供给。切实做好电力需求预测管理,加快地方小水电资源的整合,健全供电网络系统,较好地实现资源优势的转换。要加强运输环节的协调,特别是做好赤天化20万吨/年竹纸浆项目投产组织备料运输协调工作。四是进一步健全融资服务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充分利用各商业银行特点,引导银行增加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努力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多种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积极向银行推荐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引进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注入我市工业发展,努力缓解企业资金困难。五是狠抓企业扭亏增盈工作,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千方百计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各种不利因素,实现工业经济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特别是针对亏损企业,要分析原因,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指导其扭亏增盈,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三)加快“四大产业”建设步伐,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按照我市工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末我市工业经济将形成“四大产业”体系。实施好产业发展规划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要围绕加快产业发展规划,抓紧实施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以此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竹产业:我市竹产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市属工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今年赤天化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的投产,将对赤水竹产业发展带来质和量的飞跃。今年竹产业发展重点:一是继续扶持新宇、新锦等竹加工规模企业发展。推动新宇公司楠竹软化展平项目和新锦公司竹地板技改扩产项目的实施,全力做好新锦公司国家出口免检产品申报服务工作,力争申报成功。二是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发展前景但规模较小的竹加工企业,通过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各方面的条件积极引导企业发展生产,扩大规模,不断增强我市竹加工业的整体实力。三是积极协调好赤天化竹纸浆项目建设投产,做好生产原料组织储备工作。加快纸浆项目库建设进度,做好竹纸浆下游产品项目招商工作,落实好贵州天竹纸业公司招商投产工作。四是加快竹产品开发与技术加工人才的培训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先进地区的协作,特别是与南京林业大学的合作,实现竹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培育壮大我市竹产业发展人才队伍。五是进一步规范竹资源利用管理,完成半成品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提高综合利用率,为竹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确保企业正常生产。
能源产业:一是在加快我市小水电开发力度的同时,规范电力资源管理,引导小水电就近入网,协调供发关系,促进电力资源有效支持赤水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快电力公司原有电力生产设备的改造,增加发电量,努力减少各生产环节与输送环节的电力消耗,力争电力效益最大化。三是加强中水公司、桥沟电站等建设生产协调,力争今年上规模,新增发电量1亿千瓦时。四是加快岔角煤矿技改扩产工作,在做到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协助企业启动年30万吨/年技改项目。
化工产业:一是完成赤天化天阳公司双氧水技改扩产工程。二是继续协调好市内电石行业生产发展,协调电力价格,解决好电力供给问题,提高电石行业生产水平,做到环保、安全生产。抓好鸿锐电冶公司二期技改工程的启动。三是抓好天鑫、盛丰复合肥厂发展工作。
食品产业:立足地方特色与资源优势,以竹笋加工、晒醋、腊肉加工为重点,着力发展一批绿色生态、保健食品加工企业。今年重点扶持赤水市绿色生态产业有限公司“红赤水”和赤水九和茶业“赤水三宝”以及晒醋、酿酒等食品加工企业,促进其不断上规模、上档次。同时作好赤水晒醋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
(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和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意见》(黔府发[2006]14号),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出一套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依法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加快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与创业基地建设,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正面典型,曝光一批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案件,激励全民投资创业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好国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提供“创业辅导、创业孵化、跟踪扶强”三段式服务为内容,不断孕育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提高创业成功率,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集聚,促进地方中小企业区域协调发展,培植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是加快推进各类混合所有制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发展活力。二是继续推进物资公司、赤水市酒厂改制工作,启动医药公司改制工作。协助搞好华一纸厂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三是进一步理顺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严格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操作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四是着力培育一支工业经济发展人才队伍,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工业经济考核奖励办法
继续执行工业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制度。一是继续开展对各乡、镇、办事处的工业经济发展考核,推动各乡镇办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二是继续开展年度先进企业评比活动,通过以奖代补激励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三是继续将各经济管理部门与各综合职能部门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持情况列入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加强各部门重视工业的力度,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实施好品牌带动与产品创新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全年各项任务完成
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形成合力。
一是根据赤水工业发展需要,出台赤水市关于加快生态工业发展的意见,完善赤水鼓励投资优惠办法和奖励办法,进一步清除束缚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上的障碍。二是各职能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分工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立足于服务扶持企业发展,切实解决好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大做强我市工业经济。三是各乡镇、办事处要牢固树立工业发展信心,立足实际,明确目标措施,按照我市工业发展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各企业要加大自我发展意识,加大技术革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主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力量。五是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配强抓工业的工作班子,组建一批熟悉工业经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兵强将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驾驭和领导工业经济的水平。六是进一步加大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力度,严格执行相关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吃拿卡要”行为,通过项目招商、环境招商,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总量,提高运行质量,全面完成2007年我市工业经济各项任务,全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
二〇〇七年六月四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