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资料片名寡妇村
外文The Village of Widows
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地区中国
对白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时间1988年
制作珠江电影制片厂
演职员表导演王进
编剧陈立州
演员
郝嘉陵 .....婷姐
梁玉瑾.....多妹
牛士军 .....万福
陶泽如.....四德
于莉.....阿来
谢园.....阿泰
剧情介绍我国东南沿海有一个小渔村。多年前,一场强台风使出海的男人全部遇难,村中留下了许多寡妇,人称“寡妇村”。这个小村落里有着奇特的婚俗:妻子只有在清明、中秋和除夕夜才可到夫家;成亲不满三年夫妻不许同床,三年后妻子若不生孩子又要受到耻笑。谁违背了祖训, 就得去跳海自尽。1949年,寡妇村某家有三姐妹:婷姐、多妹、阿来,她们父母双亡,相依为命。
清明之夜,女人们纷纷来到夫家。
婷姐和万福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这次相会又赶上婷姐来了月经,这使原来兴致很高的万福十分恼怒,把婷姐打倒在地。多妹和四德结婚三年,每次都是和丈夫隔帘相坐,至今连丈夫的模样都不知道。阿来从台南嫁过来一年多,不能常与丈夫阿泰在一起,怨声不绝。婷姐病了,多妹为给她买药治病,忍痛将唯一的黄牛拉到集上去卖。买牛人是个小伙子,这在女人下地干活的地方是少见的,后来多妹才知道他是为妻子买的,痴望来生也能找到这样的好男人。从此,这个小伙子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多妹的眼前。
又是一个相会之夜。万福和婷姐商量两人到外地偷住一段时间,等婷姐怀了孕再回来。多妹心里想着“买牛郎”,她推开了四德,她抓起瓦枕头朝抱她上床的四德头上砸去。阿来和阿泰不顾祖训,搂在了一起。
这天夜里,国民党军队进村抓丁,男人全被抓走,这里又成了寡妇村。解放后,多妹在夜校学习文化,她决心与杳无音讯的四德离婚。她来到四德家,看到黄牛,她才知道,她心中想念的“买牛郎”就是丈夫四德,她痛悔不已。婷姐思念丈夫成病,恍惚中似乎听到万福呼唤的声音,她终于投入大海的怀抱,实现了与万福的“团聚”。阿来怀抱着婴儿,多妹搀着四德的母亲伫立海边,久久遥望大海,盼望着亲人从大海彼岸归来的一天。
幕后制作影片围绕一个闽南渔村奇特的婚俗和三对性格各异、情况不同的年轻夫妻的命运,反映了这种愚昧落后、具有强烈封建意识的婚俗所造成的悲剧。影片以对三位女性的心理刻画为重点,反映了封建意识对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命意识和性心理、性需求的压制。
获奖纪录该片获1989年第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寡妇村展览馆

“寡妇村展览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铜钵村,是一座三层的花园式建筑,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设有大厅、展览厅、音像厅、书画展厅等设施。1950年5月10日,国民党兵从东山败退时,为扩充兵源,在东山岛疯狂抓丁,共抓走了4700 多名壮丁,其中从铜钵村就抓走了147名的壮丁,一夜之间,91名青年妇女成了“活寡妇”,铜钵村因而也被称为“寡妇村”。为了纪念这段惨痛历史,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建设了寡妇村展览馆,并于1999年8月7日落成。现在展览馆已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民间文化交流基地,也是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览馆的大门面向东南方向,正对着台湾海峡。大门上镌刻着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寡妇村展览馆”六个镏金大字。
一楼是序厅,序厅的正中央是黑色花岗岩石制作的前言台,上面雕刻着寡妇村展览馆的序言:一场人间浩劫,制造了“寡妇村”的悲剧典型。这是世上罕见的感情重创,深深烙进了几代人的心灵。二楼是主展厅,共分为“人间浩劫”“旷世悲歌” “海峡曙光”三大部分,主要是用历史照片、实物、模型、配以声光效果,展示铜钵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三楼是影视厅,有小型座谈会设备,设置34英寸彩电和播放设备,可观看有关“寡妇村”的电视电影录像,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专题片《寡妇村走过从前》、《影视中的东山》等,加深人们对“寡妇村”的理解。
真是“人间悲欢曲,海峡离合情”。“寡妇村展览馆”自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社会影响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