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名称】《古风·凤饥不啄粟》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古风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⑴。
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⑵。
朝鸣崐丘树⑶,夕饮砥柱湍⑷。
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
幸与王子晋⑸,结交青云端。
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1]
作品注释⑴ “凤饥”句:《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汝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名曰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竹实)不食,非醴泉(甘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曰:‘赫!’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赫我耶?”琅玕,传说中的竹实。
⑵刺蹙:劳碌不休。
⑶崐丘:即昆仑山。
⑷砥柱湍:即砥柱处黄河水。砥柱,山名,又名三门山,在河南三门峡市黄河中。湍,急流的水。
⑸王子晋:周灵王太子,自知死期,人谓仙去。[1]
作品简析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四十首。此诗塑造了一个孤高不群的凤的形象。以此喻清贵贤士羞于与龌龊庸俗之徒争名夺利,即便历尽艰辛,终不肯易其节,而与君子为伍,临别有怀恩未报之憾。可能是遭馋谮后的激愤之作。[1]
作者简介

李白[2]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