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菲氏叶猴
拉丁学名:Presbytis phayrei
俗名:灰叶猴,灰猴,长尾猴,大青猴,依岗,木普
英文名:Phayre's langur
物种分类: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叶猴族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一级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地理分布: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国外见于缅甸和泰国等。
体型特征:体较大。四肢细长,前后足窄长,拇趾短而其它趾细长;尾长大于体长;无颊囊;具有明显的毛冠。全身银灰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颊面黑色;具白色眼环和嘴环;头顶浅银灰;腹面毛色比体背更浅,且被毛稀疏;前、后足黑色。体型较小的一种叶猴,体重5-10kg,体长500mm,尾长650-800mm。体躯瘦长,尾形修长。毛被较粗而稀,绒毛少。头顶具直立、尖锥状的簇状冠毛。体青灰色或淡灰蓝色,上下唇和眼周苍白色。尾、足与体背同色略淡于背部。
亚种分化:我国有两亚种:滇西亚种 (T. phayrei shanicus) 分布于云南西部德宏州(盈江、拢川、瑞丽和潞西);滇南亚种 (T. phayrei crepusculus)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南部和中部(临沧、耿马、双江、沧源、西盟、孟连、勐海、景洪、勐腊、绿春、金平、河口、麻栗坡、红河、景东和新平)。
生境与习性:灰叶猴是比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主要栖息于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栖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m。它们的活动、觅食和戏耍等大多在树上进行,但也常到地面硝塘饮水。种群大小约50-60余只,为多雄多雌配偶制。每天活动的开始时间大多在黎明前后,上午9-12时是灰叶猴进食和活劝频繁高峰期。中午(12-13时)为午休,常在树上戏耍或静坐休息,下午16-19时又有一个活动高峰。天黑时就在附近选择高大枝密避风的树上眠休。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灰叶猴猴群的领域面积约77-81公顷。以果实、种子、嫩芽和叶柄为主要食物,也吃鲜枝嫩叶、花苞、竹笋、小鸟及昆虫,食物可达80余种。灰叶猴的繁殖交配期约在8-11月,次年2-4月产仔,妊娠期6-7个月,哺乳期约为4个月。3-4月以前的幼体通体金黄色,5月龄后开始变淡变灰。3-4岁性可成熟。饲养寿命可达20余年。 种群现状 灰叶猴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仅略小于黑叶猴。种群数量80年代初估计:滇南亚种有1万-1.5万只;滇西亚种有1,500-2,000只。
致危因素:栖息环境,特别是热带、南亚热带原始森林面积的砍伐和缩小,是造成灰叶猴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如云南中部无量山区60年代至70年代,在澜沧江两岸低海拔地区有较茂密的原始森林,生存有数十群灰叶猴,70年代由于这些森林被完全砍伐殆尽,无量山区的灰叶猴几乎绝迹。1992年复查,仅剩下3-4群,数十只。新平哀牢山区的灰叶猴已经绝迹。 饲养情况 除部分动物园有过少量饲养外,几乎未进行过规模养殖。
现有保护措施:已被列为我国家级 I 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南有10余个自然保护区(西双版自然保护区、绿春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盈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等)对灰叶猴进行保护。这些保护区多建立于1980-1986年,均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约53.6万公顷。自保护区建立后,灰叶猴的栖息生境得到了保护;另外,由于宣传和严格执法,群众保护意识提高,已基本制止了在保护区内外对灰叶猴的偷猎。
保护措施建议:加强对天然林和本种栖息地的保护,是对本种保护的根本措施。因此,要妥善规划好地方经济和自然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应严格执法,禁止捕杀。还应该严格控制包括保护区在内对本种开展饲养繁殖,以免破坏野外种群的稳定。
现存情况:具观赏性并有科研价值。饲养较难。野生种群数量极少,系我国I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