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会馆是由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粤剧艺人所建立粤剧仝人的行会组织。它加强了戏行中人的团结,保障戏班营业正常开展,在清朝解禁粤剧後回复戏班事业。八和会馆成立不久,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罗品超、林小群、陈笑风、白雪仙等都先後加入该馆,後称为“八和子弟”。当时建筑八和会馆的费用都是透过全行在每年闰月休业的时期举办义演,扣除工资後所筹集而成。另外,凡是入会会员都需要付出白银一两作为「份金」。
在清朝光绪十八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百和堂意为八方和合,同结一心;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後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八和会馆会员总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後期实行行长制度,各行行长都是全体人员推举出来,到了今天仍然会定期选举主席。
随著粤剧不断向各地发展,八和会馆也成立了不少分会,现存的分会遍布世界18个国家或地区,而广东的八和会馆被海内外粤剧人士尊为“母会”。香港八和会馆前身是“八和公寓”,是粤剧从业员散班後住宿的地方。香港的会馆曾经多次改组,分别为“八和剧员总公会”、“八和粤剧协进会”、“广东八和粤剧职业工会”。终於在1953年,重新注册成立“香港八和会馆”,统理粤剧整体事务。四十年来,该会在推动粤剧在国际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新加坡八和会馆前身为“梨园堂”於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创建,於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始更名为八和会馆。除了这两个分会,还有“澳门八和会馆”、“美东八和会馆”及“英港怡情雅聚”。
香港八和会馆的历届主席
第一届(1953年):新马师曾
第三届(1955年):关德兴
第七届(1961年):何非凡
第十一届(1964年):麦炳荣
第十二届至第十五届(1965年-1970年):梁醒波
第二十六届(1992-1994年):汪明荃
第二十七届(1994-1996年):汪明荃
1997年至2007年:陈剑声
第三十三届(2007 - 2009 )汪明荃
第三十四届 ( 2009 - 2011 ) 汪明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