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5-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淋巴瘤样肉芽肿病于1972年由Liebouw首先报告,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疾病,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病死率高,可达60%,通常在出现症状后14个月内死于泛发性肺部疾病和继发性感染。

最初认为本病是一种良性或淋巴瘤前期病损,担近年的研究表明,其病变组织中的异型淋巴细胞表达T细胞分化抗原,例CD3,CD4等,同时也有T细胞分化抗原的丢失,如CD1,CD5及CD8等。并有T细胞受体B链基因重排,表明该病病变组织中存在T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因此提出了淋巴瘤样肉芽病可能是淋巴瘤异型的问题,但尚未定论。临床表现该病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7:1,发病年龄7~85岁,平均48岁。除上呼吸道受累外,约50%有肺部损害,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及胸痛,常伴发热、不适、体重减轻、肌痛和关节痛、20%~30%有中枢和周围神经受累,出现精神错乱、共济失调、癫痫、颅神经障碍及感觉异常等。尸检发现肾、肝、脾、淋巴结、肾上腺、心脏及消化系统也可受累。

约40%-50%的患者有皮肤损害,可发生于病程中的任何时期,主要为红色浸润性斑块,皮下或真皮结节,偶见溃疡、斑丘疹及红斑,可累及体表任何部位,也可以泛发全身,常对称性分布。约有12%患者最终发展为恶性淋巴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