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鹜鸭是闽西名特产,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相传古代为白鹜与地方鸭杂交,再经长期选育而成。中国家禽业协会认定,白鹜鸭是鸭类中的国粹,是迄今为止已被发现的我国惟一具有药用滋补和保健作用的鸭种。
清代《十药神书》记载,白鹜鸭可治咯血、虚痨等病症,是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食品,中医和民间对该鸭均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祛痰开窍、宁心安神、开胃健脾功效,广泛用于治疗小儿麻疹、肝炎、无名低热高烧和血痢,对癌症患者具有缓解病痛,辅助治疗作用。建国后被编入《中国家禽品种志》。经测定,其肉质富含17种氨基酸和10多种微量元素,胆固醇特低,临床实验证明白鹜鸭还具有缓解癌症患者病情,延长生命之奇特功效。2000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成为国家78种畜禽资源保护品种之一。2001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是迄今为止国内惟一具有药用滋补和保健作用的鸭种;该鸭不油腻、汤味独特、肉质鲜美、清香四溢,食用时只加少许食盐和味精,不需加放生姜和任何佐料;其所独有的特殊药理作用和风味在人们保健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正逐渐被保健专家和养殖户高度重视,成为人们的食疗滋补的首选佳品。
外貌特征
全身羽毛雪白,嘴、趾、蹼均为青绿色或黑色,眼球黑色,以乌嘴、黑脚、白羽为显著特征;其体型小,身躯狭长结实、头小、前胸浅、颈、嘴长,腹部略下垂,形如楔状,行动灵活。
生活习性
白鹜鸭容易养殖,养殖方法与其他鸭子一样。白鹜鸭行动轻快,善于爬坡和潜水,觅食和抗病能力强,适宜在山区梯田、垄田、水塘、湖泊上放牧。其养殖方法与其他鸭子一样,食性杂而广,耐粗饲,主食水草、青草、小虫、植物茎块、软体动物等,饲养成本低,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致富好项目而且各地还是空白的即有特色,又无竞争,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生产性能
白鹜鸭饲养周期越长药效越高,而只有饲养4个月以上的才是真正具有药效的白鹜鸭。白鹜鸭容易繁殖,雏鸭经过60~70天左右饲养可达1.25-1.5公斤,屠宰率高,每50公斤活鸭可得净鸭35公斤。产蛋量高,年产蛋240~300个,平均蛋重55克,开产日龄120天左右。每天除正常放牧外,只要补给少量稻谷等饲料即可正常生蛋,而且蛋壳坚硬,有利运输。
食用价值
白鹜鸭不油腻,汤味独特,肉质鲜美,白鹜鸭饲养期越长,其药效越好,一般饲养4个月以上才具有药效。白鹜鸭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祛痰开窍,宁心安神,开胃健脾之功效。 由于它具有特殊药理作用及独特风味,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白鹜鸭这一地方珍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