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名称】《古意·君为女萝草》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古意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1]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怨妇诗。李太白乃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细腻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古人常以“冤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菟丝花为蔓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思妇想: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说: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大约相当于现代的“海枯石烂不变心”。[1]?
不赞同以上观点,此时并非怨妇诗。太白怎会作出怨妇诗,可笑可笑。
请看此位网友之解析。
偶然想起有关于菟丝花的这首诗,遂寻了来读。诗的前半段很好理解,只有后面的可能对于不同阅读的人稍微有些见仁见智的歧义。
我搜了网络中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文字,仅仅只有一篇,读之甚不赞同。附原文如下:
首先可以肯定,这是一首怨妇诗。李太白乃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细腻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古人常以“兔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兔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兔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我只想用一个字来理解——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吧!
疑点:1. 从字面上看诗的整体,我不赞同“肯定为怨妇诗”的说法;
2. 诗前半篇描写女萝草与菟丝花“谁言会面易”的夫妻情深,怎么会毫无过渡就在下半篇变成了“妻妾忧心断肠的原因在于丈夫春风得意,又怀疑丈夫变心”的怨妇呢?
3.对于诗中的“翡翠”“鸳鸯”“二草心”,此文作者显然并未详加考察,而是像对“菟丝断人肠”这句诗一样,一看到断肠就偏见认为是妻子的怨尤,“二草心”与“草二心”也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这句解释根本就是前言不搭后语。“海潮亦可量”分明是说海水之深,借“海水不可斗量”的谚语而来,跟“海枯石烂不变心”是没有关系的。
我详细翻阅了有关菟丝花、女萝草、松树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形态,又看了一些古诗经等最早引用女萝与菟丝关系的诗句,(详细文字不在正文中引述)对此诗做了一篇比较抒情化的解读。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指教!
在幽静的山谷中,一株女萝草,一株菟丝花,原本没有任何关系,各在在属于自己的一片世界里生活着。只是当春风一阵阵拂过,两珠草的藤蔓枝条才在碧空里相互遇见了,彼此喜欢上了,无奈相隔遥远,想要见面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他们相互吸引着,在春风里生长,蔓延,向着一颗高大挺立的松树逶迤而去,最后终于并肩缠绵在一起。
菟丝花和女萝草都是没有根的植物,仿若是没有根基的情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家,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依靠和缠绕在一棵松树上,松树就成了他们的家,他们的土地,他们生存的命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滋生着缠绵而凄苦的爱情,也许他们也多可渴望自己是一棵树,哪怕是一颗草,能够独立的生存,能够独立的相爱相伴相扶持,然而,身为菟丝和女萝,她们没有选择的机会,她们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安顺与命运,依赖着这棵松树,生长,缠绵,相互依靠,生活,开花,唱歌,相爱。
就这样迷迷的缠绵拥抱着,枝枝叶叶纠结着,迎风飘扬,爱情的芬芳盛开着,流淌着,然而芳香里不仅仅是甜蜜,还有断肠的忧伤。花开过后,收获爱情的果实,然而,这两株自身尚且没有根源的爱情之草的果实,又在何处去扎下根基,何以延续生命?他(或她)的将来,又怎么知道这爱情的芬芳是谁与谁曾经共享?
松树上有成双的翡翠筑巢,树洞里有结对的鸳鸯齐飞,天下所有的人都能看到翡翠与鸳鸯的相亲相爱,它们能够双宿双栖,结伴同飞,而女萝与菟丝两株草的缠绵相爱与深情相依,不可分割,生死不离的感情却与海水一样深厚无穷,不可取量。
由此,由物及人,诗人或者分明是借浩瀚森林里两株柔弱无根的植物,依托高大松树缠绵生存的意境,来描述一对有着命运艰难,从相识到相守的艰难历程,这一对新婚夫妻他们没有父母的雄财厚土,疏亲寡朋,正仿若这无根之草,在风雨里飘摇,也在风雨里更加缠绵,情深意重,他们有着对自己生活艰难的断肠之伤,也有着因爱情而相依相守的芬芳绽放,还有着对将来子女生活的担忧,但这些并没有阻拦他们的爱和希望,他们用"翡翠"与“鸳鸯”的幸福生活,来比照世间寻常夫妻的生活,而只有了解他们的人才会明白,这对患难夫妻之间的深情,深如海水,不可取量。
因此,在我看来,这首诗,分明是一首对弱者自强的凄美爱情之赞歌,而绝非一首怨妇之词。
附注:翡,赤羽雀也。出郁林,从羽,非声。雄赤曰翡,雌青曰翠。――《说文》
翡大于燕,小于乌,腰身通黑,惟胸、前背、翼后有赤毛也;翠通身青黄,惟六翮上毛长寸余,其飞,即羽鸣翠翠翡翡,因以名焉。――《南方异物志》
鸳鸯--栖息于内陆湖泊及山麓江河中,平时成对生活而不分离。据传说,如配偶一方因故死亡,则另一方从此独居。每年4-6月在山区溪流、水潭附近的大树洞内产卵孵化。巢置于树洞中,用干草和绒羽铺垫。
作者简介

李白[2]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3]